请戳音频,听声音里的江西。
小提示:戴上耳机听,更精彩哦~
↓↓↓
茅家岭监狱
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设立了一座法西斯人间地狱——上饶集中营。这里囚禁了新四军排以上干部、东南各省的共产党员和爱国进步人士近千人。他们中有人成功越狱,有人把牢底坐穿;有的英勇就义,也有的投靠了敌人。
“我才知道社会这么复杂。一些人卑鄙无耻,新四军朝气蓬勃、斗争性强,他们太吸引人了。”
“没有饭吃,男同志有个叫陈子谷,派克钢笔换钱煮豆子给我们大伙吃。”
在这场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斗争中,人性与意志展现得淋漓尽致。
上饶集中营幸存者季音、李锦继续讲述集中营记忆——难忘战友。
也是这样一个寒风割面的冬天,17岁的季音在上饶郊外被押解下车,他们一行渡过信江,被关进了国民党军统特务机关的秘密黑牢——茅家岭监狱。不久后转入附近周田监狱。
周田监狱
70多年过去,94岁的季音记忆大不如前,但那段炼狱生活他历历在目。他在上饶遭遇了人生的寒冬,却有一股温暖向上的力量给他莫大的鼓励!
季音,原名谷斯钦。年出生在浙江上虞一家境殷实人家。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进入范长江任社长的国际新闻社金华通讯站担任干事。年1月,"皖南事变"后,季音与通讯站负责人计惜英一起被特务逮捕,囚禁于上饶集中营。记者:“你在集中营对哪些人印象深?”
季音:“陈念棣算一个吧,他是赤石暴动的领导人。当时我不知道他是特训班地下党支部书记。他对我非常关心。冬天冷了,没什么衣服,他把自己毛衣脱下来给我穿。他也冷,我也冷,他给我。我和他非亲非故啊,我知道他是好人,可靠的好人,有良心、正直、正派。敌人各种阴谋诡计,有一次叫填自首书,纸盖上了。陈念棣告诉我不能签,像这种事很多很多。”
陈念棣:又名冯村,江苏常熟人,年出生。年参加新四军,进教导总队学习并加入共产党。年1月,"皖南事变"中被捕。组织领导了著名的赤石暴动。年回到新四军军部,任过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警卫团政委。建国初赴朝参战,任 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回国后历任总后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后勤科学研究所所长、总后卫生部部长等职。
季音回忆,在茅家岭监狱的男牢里,墙角挂着一盏积满污垢的小油灯,年2月的那些黑夜,照亮了狱友们的面庞。
他最难忘,共产党员、厦门大学教授张实去世的那个晚上,昏暗的灯光,照着他瘦削的死灰似的脸。张实眼睛微闭着,痰在喉咙里咯咯地响,生命到了垂危时刻,但他仍然挣扎着,断断续续地叫:“你们这帮特务,你们这帮民族败类,我们中国要断送在你们手里……”这个可敬的老人就这样抗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革命者们的狱中抗争从未退却。集中营的墙报上曾经出现过一副画,一只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飞过了铁丝网向远方飞去,署名《高飞》。
高飞图
“《高飞》上面画铁丝网,老鹰绕着飞,报头上。国民党特务想表现集中营管理成绩,就办壁报。赖少其几个人就利用壁报来曲折地、不是那么明显地宣传党的主张,鼓舞我们的斗志。后来办了两期以后,特务发现不对,你这壁报调子有问题,就不让再办,哈哈哈哈哈。”
为了争取应有的监狱口粮,狱友们机智勇敢地展开了斗争。
“菜没有什么油,一大锅树叶子、菜叶子,也有红米饭,也有不是。(发霉的。掺沙子的)我们在茅家岭的时候,按照国民党规定,囚犯一天有几斤口粮。特务卫俊立(外号狗头)最坏了,贪污我们口粮。结果我们老吃不饱。嗯。斗争了。”
年轻的季音默默地观察着狱中发生的一切。他永远记得,一个个风雨如磐的夜晚,钟袁平被大家推拥出来,离开铺位,手握胸前,以雄浑的男中音喊出对旧世界的不满。
钟袁平是狱中歌手,也是学习积极分子。他刑伤未愈,就支撑着病弱的身体,和徐师梁、王传馥合作编写《中国革命百年史表》,撰写在几张土造纸上,供狱中的同志们学习讨论。
冯雪峰是著名诗人,他患着严重的肋膜炎,疮口化脓。他强忍着疼痛,整天趴在桌边写呀,写呀,写出了歌颂方志敏烈士的《灵山歌》等39首佳作。
在集中营里,尽管死亡每天像影子似的跟着他们,但是大家依然利用一切机会唱歌、讲故事、学习,乐观地生活。他们把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拆开,分装在国民党反动书籍中间,秘密传读。他们把捡来的子弹壳磨成笔尖,装在竹杆上,就是一支好笔。
“我是个很普通的党员,当年很年轻的,我是跟着革命的大哥哥,走上了革命的路、正确的路。他们给我树了榜样,知道了怎么做人,就要做他们这样的人。”
年6月14号,季音在集中营向福建转移的途中,瞅准无人看守的空档,和狱友庞斗华一起先后逃脱了敌人的魔掌。
季音:“我们两个人事先没有联系好,但是我们想到一块去了。幸亏庞斗华跑的声音很响,把特务引过去。我在旁边赶快翻围墙,九死一生。第二天天明了,我看路上一个人,庞斗华。高兴得不得了。”
记者:“你们结伴?”
季音:“集中营跑出来又到福建躲起来。隐蔽下来改名换姓,教书啦。他教中学,我教小学。走不了到苏北的路,海上不通。后来我们自己沿海走得去。那是42年下半年,走到上海。中间曲折复杂。”
记者:“逃出来多久,找到组织?”
季音:“年回到新四军。我们从上海到南京,再到淮南中部。”
其实,在季音和庞斗华逃离集中营前的20多天,发生了中国共产党监狱斗争史上的一次壮举。年5月25号,26位赤手空拳的中国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在茅家岭监狱夺枪暴动,24人成功越狱。93岁的李锦老人是目前唯一健在的参与者。
“茅家岭有两个木头笼子。铁丝笼是刑具。没有饭吃,给我们米汤,没有盐。男同志有个叫陈子谷,派克钢笔换钱煮豆子给我们大伙吃。”
李锦说,国民党特务想尽一切办法折磨大家,夏天罚晒太阳,冬天罚喝西北风。在狱中日夜煎熬的李锦终于等来一个好消息。
“男同志李维贤跟我联系,说准备走。那时候没有斗争经验,不知道还有暴动。我以为地方上的有部队来接我。他说没有,准备自己走。”
5月25号,趁着看守不严,茅家岭的革命同志们砸开监狱层层大门。李锦和狱友纪培陵跟着人群往外跑,一路互相搀扶,向西南山区的密林跑去。
“男同志就把监狱的门,有个后门,有同志打开了。我们就跟着后门跑。结果下面是个稻田,我先跳下去,起来,鞋就陷稻田里拔不出来,光着脚跑不快。纪培陵没办法把她袜子给我。”
左为李锦,右为纪培陵
采访中,李锦提到王传馥在暴动时毅然殿后,钟袁平负伤后被抓回,他们两天后被活埋。
“这两个人可惜啊。还有一个陈剑锋是广东人,会游泳,把群众的船拉过来让我们过河。”
岁月如梭,对集中营的亲历者来说,人生的长河中,上饶集中营是一段短暂的时光,但磨难与真情让其显得尤为珍贵,也成为一生永远的记忆。
在茅家岭监狱附近有一处墓地,是茅家岭暴动军事指挥李胜的长眠之地。暴动越狱后,李胜回到革命队伍,建国后担任过副军职干部,年离开人世。他的遗愿就是和茅家岭监狱遇难的战友们在一起。
建国后,一些集中营幸存者曾经一起回到这里,他们以多种形式回顾集中营的历史,缅怀战友。季音年完成了《跳出死亡窟》一书,集中回忆了20位集中营的战友,字里行间充满深情。他说,“历史,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教科书,让人从中汲取智慧,勇气和力量。”
本期主创以上内容来自《爱问》节目(江西新闻广播FM.4AM每周六7:30播出)
监制:何灵
编辑:万芳
播音:凌洁
图文编辑:黄通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