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又叫“孤儿病“,指发病率低、患病总人数少、且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罕见病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的疾病。不同地区对罕见病的定义不一,在中国台湾,患病率需要小于0.1‰,而中国大陆对罕见病的定义是:患病率占总人口的0.1‰~0.65‰的疾病。
虽然患病率低,但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全球约有3亿罕见病患者,中国约有多万罕见病患者,罕见病,并不罕见!
全球已知的罕见病约有种,约占人类疾病的10%,其中只有6%的疾病有药可治,而有对因治疗药物的不到1%。对于罕见病患者而言,确诊难、用药难、用药贵是面临的主要问题。
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五部委联合制定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首次以官方名义公布了种罕见性疾病,包括白化病、法布雷病、戈谢病、TSC、威廉姆斯综合征、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等,这标志着国家解决罕见病患者问题的决心。
另外,我国政府也通过加快罕见病药品的注册审评审批、减少罕见病药品增值税、扩大罕见病药品医保报销范围等方式,积极解决罕见病药物保障问题。
回归正题:
对于呼吸领域,在《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中提到的有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淋巴管肌瘤病LAM、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等,呼吸系统罕见病患者在我国约有万人。
一、特发性肺纤维化(IPF)
IPF(idiopathicpulmonaryfibrosis)
是一种局限于肺部的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炎。
其病因不明,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
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伴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气体交换障碍。导致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预后差。
其组织病理学和/或影像学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sualinterstitialpneumonia,UIP)。
IPF被称作“不是癌症的癌症”,五年生存率仅次于胰腺癌、肺癌,排名第三,预后极差!
IPF的自然病程多样性,可以长期稳定,可以快速进行性进展,可以在病程中出现急性加重。
典型UIP型的HRCT分布特征为:胸膜下、基底部分布为主的网格影和蜂窝影,伴(或不伴)牵拉性支气管扩张,磨玻璃样改变不明显。
蜂窝样改变是HRCT确定UIP型诊断的关键。
治疗
1.非药物治疗
(1)戒烟(2)氧疗(3)呼吸支持(4)肺康复锻炼(5)肺移植
2.药物治疗
(1)抗纤维化药物:包括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能延缓IPF的疾病进展,但不能逆转纤维化进程。吡非尼酮的推荐剂量一次mg,每日3次(若不能耐受,可以减至一次mg,每日3次),尼达尼布的推荐剂量一次mg,每日2次(若不能耐受,可以减量至一次mg,每日2次)。
(2)抗胃食管反流:尤其适用于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症状的患者,加用质子泵抑制剂、组胺受体拮抗剂等抗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措施。
(3)N-乙酰半胱氨酸:对于已使用大剂量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的患者,可以继续使用大剂量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
(4)临床研究表明,以下用法不推荐用于确诊的IPF患者,包括华法林、单用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N-乙酰半胱氨酸等治疗方案。
二、淋巴管肌瘤病(LAM)
淋巴管肌瘤病
也叫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是一种由于平滑肌异常增生导致支气管、淋巴管和小血管阻塞,以肺部弥漫性囊性病变为特征,呈进行性发展的全身性疾病。
LAM作为罕见地非遗传性疾病,多发生于育龄期女性,平均发病年龄35岁,发病概率约为四十万分之一,因此在病因不明的情况下,推测其与雌激素有一定的关系。目前中国一百三十余例患者,其中男1例(0.8%),女例(99.2%)。
LAM的主要临床特征包括
呼吸困难、气胸、乳糜胸、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LAM分为两类,包括无遗传背景的散发型LAM(S-LAM)和与遗传性疾病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sclero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