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髎穴缓解治疗肩臂痛上肢麻痹升清降浊

穴位位置:

肩髎穴位于三角肌区,肩峰角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即屈臂外展时,肩峰外侧后端较深的凹陷中。

肩髎穴在肩峰突起之后下方,约肩髃穴后1寸凹陷处。

取穴方法:

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出现两个凹陷窝,后面一个凹陷窝即是本穴。

垂肩,于锁骨肩峰端后缘直下2寸,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处取穴。

肩髎穴意义:三焦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归于地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天部稀少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循三焦经下行,水湿之气吸热后循三焦经上行。

功效作用:升清降浊、祛风湿,通经络。肩髎穴有祛风湿、调气血、通经络作用。

主治疾病:

肩髎穴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胛肌痉挛或麻痹、肩重不举、肩周炎、中风偏瘫、臂痛等。

肩髎穴主治肩臂痛,上肢麻痹或瘫痪;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

荨麻疹,肩关节周围炎,脑血管后遗症,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穴位配伍:

肩髎穴配天宗穴、曲垣穴治疗肩背疼痛;

肩髎穴配肩井穴、天池穴、养老穴治上肢不遂、肩周炎。

肩髎穴配条口穴透承山穴,肩髎穴透极泉穴治肩周炎。

肩髎穴配阳谷穴、天宗穴治臂痛。

肩髎穴配肩井穴、天宗穴,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肩重不能举。

肩髎穴配风池穴、曲池穴,有疏风泄热、调和营卫的作用,主治风疹。

肩髎穴配外关穴,章门穴,有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肋间神经痛。

刺灸法: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法:

直刺1.0~3.0寸,臂外展,沿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进针,深刺右透极泉,酸胀可扩散至整个关节腔,可有麻电感向下扩散。

向下斜刺2.0~3.0寸,,退针至浅层,再依次向两旁斜刺,,即"合谷刺",酸胀感可扩散至肩部,或麻电感放散至手指。

艾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7壮,艾条灸5~15分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ongmoyanazz.com/xmyhg/84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