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行记总结常见疫病症状,助力灾后疫病预

总结常见疫病症状

助力灾后疫病预防

年8月12日华中农业大学动科动医学院赴湖北省武汉市暑期实践团在岗位科学家何启盖教授的指导下,通过广泛查找资料,阅读文献,总结了洪涝灾害后易发动物疫病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以下是实践团队整理出的洪涝灾害后常见疫病的具体发病情况:

(一)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发热、休克、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30日龄内仔猪对HFRSV敏感。仔猪感染HFRSV后初期体温基本无变化,仅个别有轻微上升。感染后第6~10天仔猪食欲稍有减退,喜卧,活动减少。肺组织毛细血管轻度扩张淤血,间质水肿,少数肺泡内有出血,肾小球毛细血管可见淤血,内皮细胞肿胀、肾小管水肿,肝细胞呈水样及气球样变性,部分区域有出血,脾脏及大血管未见明显异常。

家猪可自然感染HFRSV,感染后病毒多分布于猪的肺、脾、肾、脑和淋巴结。

家猪感染HFRSV后,既能在体内繁殖增殖,又能通过多种途径排出感染性病毒抗原,其血清、尿、粪、唾液等都可污染外环境,可引起再次感染。

(二)猪蓝耳病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国际兽疫局(OIE)已将其列为B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

高致病性蓝耳病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病程长,死亡率高。夏秋季多发,主要侵害母猪和仔猪,肥育猪也会发病,主要经呼吸道感染,短期内便可波及全群或邻近猪群。

临床上表现为:种猪带毒和母猪出现繁殖障碍,仔猪出现典型呼吸困难,眼睑和结膜水肿,个别出现球结膜水肿。且被感染的猪的免疫功能下降,常常表现为群体免疫抵抗力下降,易患病。根据发病轻重程度可分成3种类型,分别是急性型、慢性型以及隐性型。

1)急性型主要是导致病猪的耳朵皮肤变成蓝紫色,并伴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呼吸加速,严重时还会导致呼吸障碍。妊娠母猪患病后,往往会在妊娠中后期突然发生流产或者产出死胎,即使产出活仔猪,也会在一段时间后死亡。哺乳仔猪患病后,会表现出严重的呼吸障碍,体温明显升高,最高可达到42℃左右,并伴发腹泻。由于新生仔猪具有较弱的抵抗力,感染该病后的死亡率非常高,最高时能够达到80%以上。

2)慢性型较大年龄的猪感染后往往呈慢性经过,病程持续时间较长,猪群的生育率严重下降。断奶仔猪、育成猪患病后主要表现出生长发育缓慢。另外,由于猪出现严重的免疫抑制,体内抗体水平降低,非常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病毒或者细菌,导致临床症状加重,严重影响正常生长发育,生产能力不断降低。

3)隐性型成年猪感染后往往呈现隐性发病经过,有时会表现出咳嗽症状,外观与健康猪没有明冠区别,有些会出现肺部持续感染。这些病猪是养殖场的重要传染源,会导致猪场反复发病、持续流行。

任何品种、各个年龄以及不同性别的猪都能够感染发病,特别是1月龄仔猪和妊娠母猪更容易发病。猪往往急性发病,病死率可超过50%,且妊娠母猪患病后非常容易发生流产。

病猪以及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可通过接触传播、空气传播、精液传播以及胎盘传播等。病猪的淋巴结、肺脏以及脾脏都会发生明显病变,可将病毒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环境中存在病毒,从而出现大面积蔓延。

(三)猪流感

猪流感指的就是猪流行性感冒,该疾病由A型流感病毒感染所引起,也能够使因为猪长期生活在阴冷潮湿或长途运输等原因引发。

主要症状为发热和上呼吸道炎症。体温突然升高到41℃以上,食欲减退;结膜充血潮红,眼鼻流出较多粘性分泌物,排泄物干硬;咳嗽,喜卧,部分病猪可以走动,但是跛行;猪的行动十分缓慢,尿液呈黄色。如饲养管理不当,会并发支气管肺炎、胸膜炎或猪肺疫等,甚至死亡。

同时该疾病不仅潜伏期比较短,而且也具有极高的传染性,传染源为病猪,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或空气传播。因为猪流感病毒集中分布在病猪肺部、气管、鼻腔以及淋巴结等器官中,所以,在发病后,这些器官会出现不同的炎症。猪流感具有非常快速的传播速度,如果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很有可能会将疾病传染给整个猪群。另外,还有一部分病猪在康复后,因为体内病毒尚未完全清除,所以很容易复发,从而导致养殖厂出现更加严重的经济损失。

在病猪发病后未发生继发性感染的情况则说明病猪死亡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如果病猪一旦出现继发性感染,病猪的病情也会加剧,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引发肺炎,最终死亡。对于处于妊娠期的母猪,如患此病,有可能出现流产或造成的情况。

(四)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为钩端螺旋体属,是一类呈螺旋形的细长菌体,在我国被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猪钩端螺旋体病对各生长阶段的猪群均易感,病程较重的为仔猪阶段,中大猪感染后症状不严重,而母猪多不发病。该病的传染源为发病猪或隐形带菌猪,发病猪通过将病虫体排出体外污染周边环境,而致使其他猪只感染。鼠、蛙、交配或蚊虫叮咬等也是钩端螺旋体的自然宿主和传染源,因此该病在夏秋季节呈高流行的趋势。

急性发病猪只早期体温升高,或眼结膜潮红,皮肤苍白,伴有食欲不佳,精神不振、无力的现象。病程数日后,眼结膜出现浮肿或泛黄,逐渐延及头颈部甚至全身水肿,且便秘,粪便干燥,类似羊粪球状,呈深褐色,尿液呈淡黄至褐色。

若妊娠母猪感染则会出现流产或死胎现象。病死猪头、耳根皮肤发黄。如若养殖场初步发现猪出现类似症状,建议结合血清检测或微生物学方法确诊。

慢性型猪钩端螺旋体病多在中大猪群散发,偶尔暴发。病猪体温高,食欲不佳,皮肤发干,渐变至全身皮肤及黏膜泛黄,尿液为浓茶或血色。该病潜伏期长,短则两三天,长则三周,且感染性强,但发病率不高或呈隐性感染状态。而急性黄疸型症状多见于成年猪,病死率较高。急性型发病时间短,病死率低;亚急性或慢性多见于断奶仔猪,呈地方流行性暴发,病程长短不一。

病猪典型症状是体温升高,病程较长,病体皮肤或多处器官外观呈黄染状,贫血、黄疸以及血红蛋白尿,母猪还容易发生流产等。体温升高也可通过猪的异常行为来简单判断:被毛失去光泽,皮肤干燥,局部出现发痒,且通常摩擦栅栏或者墙面,造成皮肤出血。工作人员在解剖病猪尸体、屠解肢体或者接触其污染物时可能发生感染。

(五)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所致,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人因接触病畜及其产品及食用病畜的肉类而发生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坏死、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症状,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偶可引致肺、肠和脑膜的急性感染,并可伴发败血症。自然条件下,食草兽最易感,人类中等敏感,主要发生于与动物及畜产品加工接触较多及误食病畜肉的人员。

该病具有较短的潜伏期,通常为1~2星期,一般可分成3种类型,即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当病猪呈最急性发病时,表现出体温升高,口吐白沫,呼吸困难,行走不稳,不停颤抖,往往突然倒地,由于惊厥而发生死亡。急性型比较常见,病猪从发病到死亡往往只经过几分钟到几个小时,发病早期食欲减退,逐渐发展会停止采食,严重时会先出现兴奋不安的症状,接着精神高度萎靡,体表皮肤温度不均匀,体温能够超过40℃,呼吸困难,视黏膜发绀,并形成出血点,经常有红色泡沫从口鼻流出,少数病猪还会出现血样腹泻,全身战栗,死前有时发出哞叫,通常也是突然倒地死亡。亚急性型具有较长的病程,且病势程度相对较轻。

(六)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肠血吸虫病,主要为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引起。另一种是尿路血吸虫病,由埃及血吸虫引起。我国主要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

该病发病初期,患病牛体温都会明显升高,往往可超过40℃,并呈现出无规律的间歇性高热,且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行动缓慢,往往呆立不动,经过2周就会发生腹泻,开始时排出粥样稀便,之后排出水样稀便,且其中混杂很多黏液和血液。随后病牛日渐消瘦,出现贫血,且会严重影响犊牛和育成牛的生长发育,饲料报酬降低。个别犊牛会由于严重脱水、衰竭而发生死亡。

了解常见动物疫病的发病症状,可以帮助养殖场在畜禽刚出现疫病感染时,及时发现并迅速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疫病大规模感染,减少损失。

——END——

文字

王成彭娟

图片

来自网络

排版

郑菲

审核

汪昱均

责任编辑

聚青传工作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ongmoyanazz.com/xmyhg/7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