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上周,岁的孔宪东医生永远离

上周三,年2月5日

当港城上下都在投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

有一位岁的老人悄悄离开了我们

正如他身前所说:

““我虽年逾花甲,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当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以只争朝夕的干劲,将剩余的晚年,在党的领导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他就是一位医生,一位党员

全市迄今唯一获评医师终身成就奖的孔宪东

岁的世纪老人

那一年,孔宪东已经68岁。历经战争瘟疫动乱苦难,他在年近古稀之年,毅然写下入党申请书。

“每当病人复诊诉说病情好转笑脸相迎时,我的内心有莫大快慰,更增加了我对病人热情服务的信心。”那一年,孔宪东85岁,依然在门诊,每天为慕名而来的全市及周边地区的病人诊治。

孔宪东,连一医心内科有名的专家,一辈子坚守希波克拉底的誓言,用大医精诚谱写着爱的华章;他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市级表彰,曾受到邓小平亲自接见;他的“医者仁心”成为我市医疗卫生界一面闪光的旗帜,开创我市先河获评全省“医师终身荣誉奖”。

孔老与儿子孔庆云合影

_坚定信念今生永远跟党走

孔宪东主任年出生在一个贫民家庭,其父母都是自小在孤儿院长大的孤儿。他经历了缺吃少穿、战火纷飞的旧中国,亲眼目睹瘟疫在中国的土地上流行,人民无医无药的悲惨状况。自小在内心深处就萌生了要做一名医生,解除百姓疾苦的决心。

年,他读完高中医院医院,跟随美籍医师瑞义德学习内科,学习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他从学习护士开始,做过临床检验,干过影象放射,当过助产士,跟着美籍医生在內儿科实践学习,吃苦受累的事情他都冲在前边。直到年10月新中国成立,在党组织的关怀下,先后委派他参加了徐州医学院、南通医学院的学习进修。

孔老:右一

10年磨砺,10年坚持,孔宪东成长为一名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病人信得过的内科专家,并医院第一任內儿科负责人。他全身心地把精力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去,扎扎实实地做好日常工作,毫无保留地把经验和技术传给年轻人,不计较得失,不要报酬。年孔老退休后,有人要赞助他,让他开办私人诊所,他坚定地说,我这一辈子的荣誉都是共产党给的,我要在医院奉献我最后的余热。

坚持梦想倾注毕生精力治病救人

孔老一辈子爱学习,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巧妙地用在实践上,不断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和医疗技术。

用同行的说法,“他看的书真多,讲的许多新东西我们还不知道”。为了学习,在工资很低的年代里,他节省生活费用,订阅了大量的专业书刊杂志;为了学习,医院里,一边工作一边博览群书;为了学习,医院的专家教授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治学严谨,刻苦磨练真功夫,不管是在那些缺少B超,X线机的年代里,还是当今具有医院里,体检的功夫都是每一个医生必备的基本功。

孔老的白大褂和听诊器

孔老望触叩听的体检水准,不是机器胜似机器,精准无误。一次一位长期发热治疗无效又查不到病因的患者,请孔医师会诊。他做了胸部叩诊后,诊断病人有胸水,果然用注射器从其胸腔中抽出了淡黄色液体,结核性胸膜炎得以诊断,经过治疗病情很快好转。

丰富临床实践的经验也是孔医生经常教育年轻医生的重点。有一次,年轻医生接诊了一位在连云港颇有影响力的教育界元老,该病人突发低血压休克,查了半天也没有找到病因,不知如何治疗,病人生命垂危。孔医生看了病人后,马上分析判断为消化道出血引起的失血性休克,因为是老年患者,出血症状表现不明显,果真一段时间后出现大量黑便,经及时抢救治疗后病人转危为安。该病人逢人便说孔医生是我的救命恩人。

年科里收住了一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女病人,几度昏厥抽搐,药物不能缓解,病人危在旦夕,孔医生当机立断,用刚学来的知识给病人安装了心脏临时起搏器,使病人脱离危险,这是市内首例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

年,孔医生带领他们的心内科团队,用心脏电击除颤的方法成功治疗多例上述病例。

他还在本地区率先开展了心包穿刺,腹膜透析等在当年的一些先进技术,通过这些新技术的开展,经过几代心内科医生的奋斗,医院的心内科,已成长成为该院的四大支柱之一,年心脏介入的病例医院前几位。

年,85岁高龄的孔宪东依然保持每周两天全天门诊和中午、周末值班,为来自全市及周边地区的病人诊疗。当年12月的一天,一位76岁患者在输液时突发过敏性休克,危在旦夕,在听到护士的呼救后,孔老立即赶到,心肺复苏、徒手按压,待患者情况好转后,孔宪东依然放心,一直守候到晚上7点,直至患者完全康复。此次抢救后,做事严谨的孔宪东总结形成7点心得体会,发给医护人员一起学习。

坚守诺言把解除病患疾苦作为己任

孔宪东医师从医以来,总是将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无论是风雪严寒,还是夏日酷暑,不管是深更半夜还是节假日,只要病人需要,孔医生总能及时赶到病人身边。

在上世纪的五六七十年代,总能看到挂着铜铃的救护车带着他,跑遍了连云医院,每次会诊后都是空着肚子回家,最好的报酬就是一碗热腾腾的馄饨或是一盘炒鸡蛋。他开心他知足,开心的是他的付出得到了病人安好的回报,他知足,今天的待遇比起在医院学徒时是天壤之别。曾经一位患重病的患者说:只要能请到孔医生来床边看看我,我死也瞑目。

上个世纪50年代初,结核病在连云港地区的发病率还很高,发生肺空洞和大咯血的比率也很高。那时的治疗和预防条件都很差,孔老不惧结核的感染,深入病房仔细观察病人病情发作情况,带领医生们研究治疗对策,在市内首先开展了人工气腹,人工气胸,气管滴入等肺结核的治疗措施,使得地区结核病的治疗缓解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年连云港地区大面积流行乙型脑炎和流行性出血热,当时的死亡率很高,孔宪东主任24小时坚守在病区,每天只能睡4-5个小时。没有丰富的饭菜,没有任何的报酬,人熬瘦了,劲使完了,但一切为了病人的那颗仁爱之心仍在闪烁光芒。

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医院10医院会诊,医院打来电话说有一名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经抢救后仍然生命垂危,医院,他顾不上会诊的疲劳,医院,但半路,车突然抛锚了,时间就是生命,孔医生医院赶,天色已晚,路上突然摔倒,双膝全破了,医院赶,大约跑了3公里,医院,采取了合理治疗方案,患者终于转危为安。孔老谈起这件事还风趣的说,这就是“时间就是生命”的真实案例。

在医生每年都要下乡为农民服务,进行巡回医疗的那个年代,孔医生也多次带领医疗队深入新坝,沙河等贫困地区送医送药,与农民兄弟打成一片,了解农民兄弟的疾苦,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经常有衣衫褴褛满脚泥水的农村病人找到家中求医,孔医师总是让座,送茶,有时还请吃便饭招待。在孔老心中,病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孔宪东先后六次荣获了江苏省劳动模范和连云港市劳动模范称号,一次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一次连云港市建国60周年卫生系统德技双馨楷模称号。

年孔主任还作为医学界的代表应邀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5周年国庆观礼,受到当年邓小平主席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孔老曾自豪地说:作为一名普通的内科医生,能得到如此多的荣誉,他这一生的感受很深、很多,但归纳起来只有一句话:为病人服务光荣,做一名医师光荣。

任时代如何变迁,岁月如何流逝

孔老所坚持的这种精神

将在连一医代代相传

永远怀念您,孔老!

宣传统战处

往期推荐

1、保重,“战友”!今早,连一医4名资深专家驰援湖北

2、感动!港城各界人士挥笔书画,为连一医“勇士”们鼓励加油!

3、刘丹凤、贺庆的隔离病房日记

4、疫情期间,牙龈出血、补牙的封药如何处理?

5、坚守15天,连一医第一批勇士“出舱”,第二批勇士无畏“逆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ongmoyanazz.com/xmyhg/64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