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稀释率下,31.7%阳性;
1:80稀释率下,13.3%阳性
1:稀释下,5.0%阳性
1:稀释下,3.3%阳性
而我们知道,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人群患病率远低于此。一般认为,中国是10万之70(即0.07%),单独看女性是10万之(即0.%);以「1:」为标准,那是5.0%对比0.07%。这说明,其实绝大多数抗核抗体阳性者并不是红斑狼疮,而是单纯的健康人。这似乎跟抗核抗体的特异性较高相违背?所谓特异性就是指该指标在诊断某疾病时,「不误诊」的机会有多大小。对于健康人来说,如果以抗核抗体是否阳性为标准,那么个健康人里可能只会误诊5%(以「1:」为标准),因此其特异性是95%。然而,SLE的患病率是很低的。所以,即便抗核抗体的特异性很好;也会是「绝大多数阳性者并不是病人」。但现实里,很多医生滥开抗核抗体检验。甚至有些体检机构对健康者做抗核抗体普筛。这样的检验完全没必要。因为阳性不能肯定为SLE;这样的普筛只是增加焦虑,浪费医疗资源。SLE的诊断不能迷信检验二,我们什么时候怀疑SLE?必须明白,怀疑的前提是考虑人口学特征。比如,白人相对不易有SLE;而黑人、亚裔、西班牙裔则要患病率高得多。男性的可能性要小于女性;相对儿童,成人更可能为SLE。要考虑家族史,家族里有SLE病人,那么亲属患病的可能性就偏大。一般认为父母一方为SLE,则孩子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0倍。那么,当一般女性的可能性为0.%时。而父母是病人,则子女是2.26%。对于高风险的人群,遇到如下症状和体征时,更应考虑SLE的可能性: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淋巴结肿大或体重减轻
光敏性皮损,如面颊疹
无痛性口腔或鼻溃疡
斑状脱发或前额/周围性脱发
雷诺现象
关节疼痛或肿胀,可能为游走性或对称性
提示胸膜炎的呼吸困难或胸痛
提示心包炎的胸痛
下肢水肿
神经系统症状,如癫痫发作或精神病性症状
复发性自然流产
一般来说,只有其中1到2项表现时,为SLE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这些临床表现为其他疾病所致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对于这些病人,应常规检查如下项目-----请注意,并没有抗核抗体。全血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
肝肾功能
尿液分析(包括尿沉渣检查),
血清蛋白电泳,可能发现提示全身炎症反应的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同时还要考虑病程对诊断的帮助。对于病程相对短(在6-8周内)的病人来说,如病情并不严重(肝肾功能正常、尿蛋白量正常),考虑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性偏大。其中最著名的是人类细小病毒B19。它可以带来血细胞减少、关节痛、皮疹。甚至抗核抗体也可能为阳性(见上述)。当然,其他感染性疾病也不可忽视;比如乙肝、丙肝等。当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有多个项目提示SLE,而血细胞、肝肾功能、尿检等也支持可能为SLE,那么查抗核抗体、补体等免疫学指标就有意义了。当症状体征不符合,或者其他常规检验不支持时,单纯的抗核抗体阳性完全不能特异性的指向SLE。要警惕可能的混淆疾病,比如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三,如何看待抗核抗体阴性的SLE?理论上讲,并不存在抗核抗体阴性的SLE。一般来说,抗核抗体阴性可以排除SLE。但这的确曾经是一个困扰医学界的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发现抗核抗体阴性的SLE病人。据估计约5%的SLE病人如此。1,检测方法的底物问题但后续研究证实,这是当年的抗核抗体检验方法有问题。当时的间接免疫荧光法采用的底物为恒河猴的肝脏、或者其他组织。但在今天,采用HEp2细胞作为底物时,这个现象就大幅度减少了。另外,抗Ro/SSA抗体阳性者也可能存在抗核抗体阴性。抗Ro/SSA抗原可以分为:「Ro52」和「Ro60」。在HEp-2细胞制备期间Ro60可能失去免疫活性,且Ro52是细胞质内而非细胞核内的自身抗原。为减少HEp-2细胞底物的间接免疫荧光法的假阴性,通过转染编码Ro-60的cDNA使这种蛋白质在10%-20%的细胞中过度表达。从而减少了抗核抗体的假阴性。当然,也有医生建议直接联合检测抗Ro/SSA抗体。2,抗原抗体检测的勾体现象我们通常把抗原固定,加入病人稀释过的病人血清。初步孵育后,清洗去除未黏附的免疫球蛋白和其他血清蛋白。再用结合了荧光素的抗人免疫球蛋白抗体孵育。当病人血清里的抗体跟抗原反应后,再粘附「结合了荧光素的抗体」,从而荧光显像------提示抗体阳性。但该检验存在「勾体现象」。即,病人血清稀释的倍数比较低的时候,血清里的抗体不能很好被显示出来。当稀释倍数加大后,抗体反而能够更好地被显示出来。但随着稀释倍数的进一步加大,抗体再次逐渐不能被显示出来。由此可说明:「抗原-抗体」的结合需要恰当的浓度。如果浓度不适宜,无论是高还是低,我们都将看不到抗原抗体反应。那么我们检测抗核抗体时需要同时做多个稀释倍数的检测。因为无法预测什么稀释倍数是恰当的。但临床工作时,医院为了节约成本采用少数的固定稀释度去检测,这就可能带来虚假的阴性结果。3,特殊现象在SLE启动之初,以及SLE治疗相当时间后,都可能存在少数病人为抗核抗体阴性。我们可以这样理解:SLE是一个抗原抗体互动相关的疾病。自身的抗原化带来了自身抗体,最终驱动了疾病发生。在疾病启动之初、在治疗一段时间后,都可能导致检测不到自身抗体。4,总结如果临床上高度怀疑SLE,且不能用其他疾病来解释病人的临床表现。那么抗核抗体阴性可能是虚假的。这时要考虑检测的方法学问题。选择恰当的底物,合适的稀释倍数,以及反复检测则可以减少误诊风险。(未完待续)题图来源:站酷海洛文中图片来自:图虫创意参考资料:
1,TanEM,FeltkampTE,SmolenJS,etal.Rangeofantinuclearantibodiesinhealthyindividuals.ArthritisRheum;40:1
2,《Autoantibodies》(第3版),YehudaShoenfeld
3,《FiresteinKelley’sTextbookofRheumatology》(第11版)
4,《Dubois』LupusErythematosusandRelatedSyndromes》(第9版)
5,Uptodate临床顾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