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简介
张瑛,女,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医院原肺病诊疗中心主任,现任新冠二区主任。年被评为“湖南好医生”,擅长结核病的诊治,尤其是复治、难治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腹腔结核、颅内结核、支气管结核的诊断与治疗。在结核病的个体化治疗、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有较深研究。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博闻强识,深受患者喜爱。
抗疫战争的号角吹响,张瑛不顾体弱,医院号召,主动请缨负责接管发热门诊,争当前哨和先锋,确保及时发现敌情,确保每一位就诊者得到准确排查和及时治疗。随着疫情发展,医院安排,继续挑大梁成为新冠二区主任,专门负责救治各区县(市)转送的新冠肺炎患者。
严密侦查,捕获“敌人”
疫情初期,公众心理紧张加上对新冠肺炎知识不了解,只要接触过外地人群有点感冒发热的人都来发热门诊检查,发热门诊平均每天要接诊排查近人。张瑛带领医护人员,对每一位发热病人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严格筛查病人,采集病人标本送检,严格按照转诊流程转送疑似病人。从防护物资的准备到科室人员分工,从防护知识的培训到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忙而不乱,沉稳细致,一切都井然有序地进行。因为当时对新冠肺炎的了解尚不足,普遍的排查标准为病人两周以来的接触史,张瑛经过学习研究发现,应该把排查范围扩大到病人密切接触人员的接触史。按照张瑛的理论,果然发现了“漏网之鱼”。一位病人因感冒发热咳嗽过来检查,张瑛观察她的症状符合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详细询问接触史,病人连连否认,称并没有去过武汉,也没有接触过武汉的人员。张瑛便开始询问家庭成员,发现病人女儿在火车上工作,马上安排病人进行CT和核酸检查,核酸检测结果此病人为阳性,张瑛立刻联系对其家庭成员进行排查隔离。在张瑛和同事的“火眼金睛”下,发热门诊没有漏过错过一例疑似病例,严格落实了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制度。
▲发热门诊亮出尖刀,利斩病魔
从通知开设新冠二区到正式收治患者,张瑛带着原肺病诊疗中心的医护人员撸起袖子加油干,转移疑似患者、搬运物资、摆放物品、铺床叠被、打扫卫生,一个晚上病区便已整理好。新冠二区是一个全新的阵地,基本由各区县(市)支援的人员组成,如何管理是一个大问题。新病区每来一个医生,张瑛总是不厌其烦地进行岗前培训,从救治工作的重要性、新冠肺炎的诊疗、心灵疏导到自我防护等内容面面俱到。经过岗前培训,张瑛组建了一直作风优良、配合默契的新队伍。每从各区县(市)收治一名病人,张瑛总会细细询问病人病史和病情发展情况,为了让病人安心治疗,张瑛便安排每个区县(市)医护人员管理自己的病人,其他医护人员协调配合。当病人听到熟悉的乡音,焦虑、恐慌的情绪慢慢平静,像是找到了依靠,变得踏实、平静、温暖,更加配合治疗,整个病区的管理变得更加井井有条。
▲张瑛和同事
火力全开,识别危机
为打好疫情阻击战,尽量稳定患者病情,张瑛通宵达旦的工作,不计报酬,不畏生死,随喊随到,把隔离病区当成了研究室,把值班室当成了家,把患者当成了亲人。长时间的口罩和防护服使她鼻梁受压变形,脸颊和下颚磨破,一双眼睛极度疲惫,声音嘶哑而坚定,只因为捍卫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她最大的责任。有些患者基础疾病较多,病情比较复杂,为保证良好的治疗效果,张瑛多次询问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发展。一次张瑛正在医生办公室研究病例,突然听到护士说一位患者觉得胸闷,其他医生考虑患者可能是在病房待久了没有活动导致的胸闷,建议先观察病情发展。张瑛敏锐感觉到可能是患者病情发生变化,于是详细询问患者的感受,患者回答说坐着都喘过不过气来。张瑛立刻安排护士检查血氧饱和度,此时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只有90,张瑛立刻申请全院会诊,专家组判断此患者由轻型转为重型。张瑛及时识别病情变化,为患者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全副武装的张瑛无微不至,关爱战友
在医用物资紧缺,防护服不够的情况下,为保护好医护人员不被感染,张瑛费尽心思,苦口婆心不停提醒,“进入病区,口罩戴两层、护目镜、防护服要穿戴好。”“出了病区,消毒、洗手,补充营养和体力,同样不能马虎。”她是这样反复叮嘱,也是这样以身作则的。为了帮助团队的医生护士克服紧张、害怕的情绪,她时常劝慰团队说:“不要怕,新冠肺炎是可防可治可控的!”科室分配防护物资时,分配给她两个N95口罩,并说:“主任,每次治疗患者你总是冲在前头,你戴两个口罩,可别感染了。”她连连摆手拒绝说:“我只用一个就可以了,另外一个给进病房的小姑娘,保护好她们的安全。”截止目前(2月17日),在张瑛团队的精心治疗和贴心护理下,新冠二区已有10人病愈出院。
▲患者病愈出院有一种力量叫感动,有一种精神叫奉献,有一种英雄叫榜样。张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的奉献,与死神赛跑,跟病毒战斗,义不容辞冲在最前线,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文字:彭卫君刘静远
编辑:刘静远
审核:夏大彭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