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猪养殖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加大,猪群疾病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因此,疾病的诊断和防治越发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兽医工作者,在疾病的诊断中重视病毒性疾病,而往往忽视细菌性疾病。这就导致在使用了大量的抗病毒药物后,猪的疾病仍然没见好转。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着重介绍猪的几种常见细菌性疾病,希望在临床诊断中加以留意和重视。
一、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由不同群的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高热性传染病。猪链球菌分α型和β型,α型为草绿色链球菌,致病力较弱,β型为溶血性链球菌,致病力较强,常引起人和动物多种疾病。人类感染虽少,但是严重。人感染链球菌的直接因素为屠宰和加工病死猪,本菌对热和普通消毒药抵抗力不强。
临床上该病以败血症,脑膜炎、关节炎及化脓性淋巴结炎为特征。流行特点是仔猪以败血型和脑膜炎型为主,中、大猪以关节炎型为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传播迅速,死亡率高。
猪链球菌病的病情复杂,流行情况无特征,有的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有的还需实验室检查。该病在诊断时要和急性猪丹毒、猪瘟、猪李氏杆菌病等相区分。
二、猪巴氏杆菌病(猪肺疫)
又名猪肺疫、锁喉风或肿脖子瘟,是猪的一种急性细菌性传染病,本细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在日光和高温下立即死亡,1%火碱等消毒药可迅速将其杀死。
该病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三种。其中最急性型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咽喉及其周围组织急性炎性肿胀,高度呼吸困难;急性型是纤维素性肺炎变化,肺、胸膜的纤维蛋白渗出和粘连;慢性型症状不明显,逐渐消瘦,常伴发关节炎。
在诊断时应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理特征一般可作确诊。必要时可作实验室检查,但需与猪接触性传染胸膜肺炎、猪气喘病相区别。
三、仔猪副伤寒
又名猪沙门氏杆菌病、仔猪副伤寒。引起该病的细菌能产生较强的内毒素,引起发热,中毒性休克,但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
急性型呈败血症变化,慢性型呈大肠发生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表现为顽固性腹泻。该病的流行无季节性,但以冬春气候寒冷多变及多雨潮湿季节发生最多,断奶后1-4月龄仔猪易发。慢性副伤寒的发病特点、症状及病理变化都比较典型,不难做出诊断,急性副伤寒与猪瘟很相似,应注意区别诊断。
四、仔猪黄痢、白痢
仔猪黄痢又名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疾病,以剧烈水泻、迅速死亡为特征。一般在出生后几小时到一周龄左右发生。临床表现为出生后先有1-2头发病,以后陆续增多以至全窝,拉黄稀粪,含气泡及未消化乳块,肛门松弛。
仔猪白痢在10-30日龄易发,在冬、春两季气温剧变、阴雨连绵或保暖不良及母猪乳汁缺乏时发病较多。一窝仔猪有一头发生后,其余的往往同时或相继发生。临床症状表现为排乳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糊状的腥臭味稀粪。
五、猪水肿病
猪水肿病(俗称红眼病)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产生的内毒素引起的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散发性传染病。该病的流行特点是主要侵害40-60日龄的仔猪,集中发生于断奶后大吃饲料1-2周内的仔猪,往往是吃得最饱,长得最快,体质最好的猪最容易发病,而且死亡也最快。
临床症状是最急性病例常不见任何症状,突然死亡。稍长病例神差食减,体温无明显的变化,触摸敏感,腹泻。个别猪出现呕吐,典型的症状为上下眼睑红肿,严重时上、下眼睑仅见一小缝,急性病例多在发病后1-3天内死亡。但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病猪并没有明显的水肿变化。根据临床特殊症状,特征性病变即可做出初步诊断。
六、猪丹毒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发生在3个月以上的架子猪,5-8月份多发,其他季节呈散发。猪丹毒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但对消毒药的抵抗力较弱。
该病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其中急性型的主要症状是败血型变化,在临床上表现为体温升到42℃以上,1-2天后皮肤呈现红斑,大小形状不一,指压退色,病死率80-90%;亚急性型是皮肤出现疹块,颜色呈淡红色,形状不一,稍凸于皮肤表面;慢性型主要表现为皮肤坏死,背部,肩部,耳朵,蹄部和尾部形成局灶性坏死性病变。
对该病进行诊断时,要根据临床症状,流行情况和病理变化,结合疗效,一般可以确诊,但须与猪瘟、猪链球菌病、最急性猪肺疫、急性猪副伤寒等病相鉴别。
七、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随着集约化养猪的发展,本病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并已成为主要传染病之一。急性引起猪的死亡,慢性引起猪生长缓慢,以3-5月龄的猪多发。该病的主要特征是肺炎和胸膜炎。
诊断本病时需与猪肺疫,猪气喘病等相区别。在治疗的同时,一定要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补充电解多维。
八、猪梭菌性胃肠炎
猪梭菌性胃肠炎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俗称“仔猪红痢”,是由C型魏氏梭菌所引起的肠毒血症。
主要侵害1周龄(1-3日龄为主)以内的新生仔猪。病猪出血性下痢,肠坏死,病程短,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猪场一旦有此病发生,常持久地存在。
根据本病主要发生在3日龄以内仔猪,下痢为红色液体,病程短,死亡率高,病变肠段为深红色或土黄色,肠浆膜下见有小气泡等特点,一般可做出诊断,治疗应及时,否则治疗效果不佳。
九、猪渗出性皮炎
猪渗出性皮炎又称“癞皮病”,“沥青癞”,是由葡萄球菌引起的哺乳仔猪或早期断乳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浅表性皮炎。本病主要发生于哺乳仔猪,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潮湿的夏秋季节较为多发。
病猪病初在耳廓、腹部、眼睛周围无毛部位出现红斑并发生微黄色水疱,水疱迅速破溃,渗出清亮的浆液2-3天后扩散到全身。随着病程的延长在猪皮肤上覆盖一层结痂,有痒感、痂皮脱落后,露出鲜红色创面。急性病例一般经30-40天可康复,严重的发病后4-6天死亡,日龄越大的猪症状越轻。本病一般根据症状和病变可作出诊断,但应与猪疥螨病、仔猪皮炎肾病综合征区别。
十、猪副嗜血杆菌病
猪副嗜血杆菌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泛嗜性细菌性传染病。仔猪、架子猪易感,传染源为病猪及隐性感染猪,传播途径为呼吸道和消化道,多发生于早春和深秋季节。
病猪以多发性浆膜炎,即多发性关节炎,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伴发肺炎为其特征。本病可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特征性病变做出初步诊断,但须与猪支原体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猪丹毒、链球菌病相区别。
目前,动物疫病的病情复杂,混合感染增多,在生产中大约50%以上的疾病都是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混合感染的类型有病毒性混合感染、病毒性和细菌性混合感染、细菌性混合感染等等。在这些混合感染中细菌性因素起了一定的作用。此外,由于抗生素、疫苗等的应用,细菌性疾病的症状呈现非典型化,如果仅仅依靠临床症状进行诊断,是很困难的,所以要加强实验室诊断。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更准确的对疾病进行诊断。
解热、镇痛、消炎,农业部唯一批准畜禽用口服解热镇痛药——卡巴匹林钙可溶性粉
卡巴匹林钙是一种新型解热抗炎药物,为农业部批准的国家三新兽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不仅可用于鸡、猪、牛、犬各种动物各种因素引起的发热、疼痛和炎症,也可用于鸡的肾肿和尿酸盐沉积和治疗各种病毒、细菌引起的发热,疼痛和炎症。如猪的无名高热、非典型猪瘟、蓝耳病等病毒性疾病、附红细胞体、胸膜肺炎、链球菌等伴有发热的各种细菌和病毒感染。卡巴匹林钙是目前兽医临床疗效最好、副作用最小的解热镇痛药物,是抗菌抗病毒首选的辅助用药。
解热、镇痛。发热是导致动物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的诱因。剧烈的疼痛会造成动物采食量下降、生理功能紊乱、甚至死亡,卡巴匹林钙有明显镇痛作用,能选择性地减轻或缓解疼痛而又不影响动物其它生理功能,可以促进食欲。
消炎。炎症,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会造成体液渗出,组织的变性坏死,也是损伤大脑和一些重要器官功能和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同时也造成病程的延长,治疗率降低,死亡率增加,用药成本增加。几乎所有的病,如混合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都会伴有严重的炎症。
促进蛋白质代谢与尿酸盐的排除。饲料中蛋白质尤其核蛋白和嘌呤碱含量太多。核酸和嘌呤的代谢终产物一一尿酸生成太多,引起尿酸血症。卡巴匹林钙可以竞争性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促进尿酸盐的排泄,缓解、改善尿酸盐的沉积症状。
增效作用。药物代谢产物会竞争性抑制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类药物在肾小球过滤和肾小管分泌,从而延缓药物排泄。可以增强药物疗效。
无免疫抑制。本品所具有的解热、镇痛、消炎功能,不像安乃近、氨基比林等解热镇痛药物+地米会降低免疫力,不降低动物正常体温且能改善机体微循环障碍,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本品可饮水、拌料、口服,是唯一批准可用于猪、鸡、牛、兔等所有食品动物的口服消炎药,不会对畜禽像打针一样,引起很大的应激,也降低了饲养员的劳动强度。
安全性高,无残留,无休药期。不良反应小,副作用轻微,对胃肠道几乎无刺激性。美国FDA、欧盟宣布其为非处方药,且已载入马丁药典第29版(欧洲药典),中国农业大学靶动物安全实验表明:使用6倍推荐剂量无任何不良反应。不需要制定药物残留限量,不需规定停药期,对出口型企业没有任何影响。
二、用法与用量:
中大猪口服每头2~4g/次;仔猪口服每10公斤体重0.4~0.8g。一日两次,可以兑水或拌料服用。也可按50g~g拌料kg,或兑水kg,连用3~5日。
鸡、鸭根据病情,每吨水加本品-g,连用3~5天。也可按每1kg体重,鸡40~80mg,兑水后2小时内饮完。
招商加盟正在进行中。。。欢迎您的参与!
联系方式:
招商经理:刘经理:
招商专员:张女士:
客服专员:尹女士:--
电子邮箱:baideyaoy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