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不解兼水证之一
原文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论第40条)
征引
孙思邀:此方之证为发汗后者。
汪昂:论中凡有里证兼表证者,则以表未解赅之。
中西惟忠:干呕、咳、渴、噎、喘皆心下有水气之状。
《医宗金鉴》:太阳停饮有二:中风有汗为表虚,五苓散证也。伤寒无汗为表实,小青龙汤证也。
山田:噎当作噫,程本亦作噫。
陆洲雷:西医之大叶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螺旋体病、急性支气管、渗出性胸膜炎等,其证皆相似,本方皆主之。
按:上证以麻杏石甘汤主治为多,又,肺结核镇用麻黄剂。
讲义
伤寒表不解,必见无汗、恶寒、身痛等表实证。若兼心下(胃院之部)有水气,此水气不能排泄于表,表气不利,胃气上冲而干呕作。夫表病原有发热,重申之,此热必高,且发热与咳并论,谓此咳因热而发,乃心下之水气与热迫于呼吸器官所致,故曰发热而咳。
自此以下之或见证,乃形容水气变动不居,若停水流入肠中而作利,不上润而作渴,若气上行而作呃逆,不下降以利小便,若水停膀胱则少腹满,水迫肺部则作喘。凡此种种,虽部位不同,见证各异,然皆以表证不解,心下之水气欲出无由,故用小青龙汤之辛散发汗驱水。主证一去,诸证霍然。
附注
表闭肺塞,水停心下,气阻不利,气滞水停,故曰心下有水气也。古云"肺为水之上源”者,此也。
按:大小青龙汤皆以青龙名之者。传古有四神,即青龙、白虎、玄式、朱雀是也。青龙汤君麻黄,色青;白虎汤主石膏,色白:玄武汤(即真武汤)主附子,色黑;朱雀汤(即十枣汤)因大枣,色赤。此命名由来。
方剂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斤(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津,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瓜萎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芸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按:若渴以下,乃后人所附益。
小结:
太阳伤寒病,表邪还没有治好,又有水气侵犯于胃脘;表邪未解,则有恶寒、身体痛、无汗、发热等表实证的表现;水气从哪里来的呢?
表寒闭阻,没有汗出,水气不能排泄于表,没有出路而停于体内;且水饮为阴邪,具有流动性,《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水饮随三焦气机的升降而表现不同的症状:
水饮犯于胃脘,胃气上冲→干呕
水饮与热迫于肺→咳或喘
水饮不上润→渴
水饮流入肠中→利
水饮上行胸膈→呃逆
水饮停在膀胱→少腹满(小腹部);
这是外寒内饮的一系列表现,所以要用小青龙汤辛散发汗驱水。
小青龙汤以麻黄、桂枝辛温发散在表之风寒,以干姜、半夏、细辛辛温化在内之水饮,芍药、五味子酸敛肺气,并制约诸多辛温药的燥性,炙甘草温中,调和诸药。
小青龙汤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
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
若渴去夏取蒌根,三两来加功亦壮。
微利去麻加荛花,熬赤取如鸡子样。
若噎去麻炮附加,只用一枚攻莫上。
麻去再加四两苓,能除尿短小腹胀。
若喘除麻加杏仁,须去皮尖半升量。
——《长沙方歌括》
大青龙发汗以除阳热,犹龙之乘云上天而布甘霖。
小青龙逐水以散阴寒,犹龙之翻波逐浪而归江海。
——《伤寒寻源》
注:本文选摘自《陈慎吾伤寒论讲义》,陈慎吾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11。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