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染科病房的护士长,同事的记忆里陈燕华总处在风口浪尖上。医院迎接评审检查,科室里的任务很重。刚刚生产完,本该在休产假的陈燕华,及时安顿好家中两个月大的儿子,又走进了传染科的病房工作。由于产后的虚弱和工作的劳累,陈燕华遭到了结核的攻击,染上了结核性胸膜炎。“主要是同事们都挺忙,想为他们分担点儿。”陈燕华说。在与病魔抗争的那段日子,她要求同事们每天就在科室里,为她抽胸腔积液、输抗结核药,这样可以方便她随时了解科室病人的情况。最终,在科室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感染科在各项迎检的项目中都获得了优秀。
家住泸州市纳溪区的张恒,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正在感染科住院,张恒回忆说:“当时得知地震,病人们都挺害怕的,晚上听说有余震,陈护士长大半夜医院组织所有病人的转移。几十张床位,她一个瘦小的女人也上上下下的搬东西、抬病床。整个晚上她都陪着我们,她家里头娃娃都照顾不到,让我挺感动的。”年,H1N1甲型流感肆虐,感染科负压病房里收治了两个重症的学生,这让陈燕华很担心,她到病房亲自指导、护理,想办法保证患者的安全,在陈燕华和同事的细心照料下,两个学生的症状也渐渐缓解,最后康复出院。这期间,感染科共救治余例医学院、卫校,各大中学甲流患者,包括3例重型患者。
“第一次单独上班就是在感染科,上班的第一天夜晚遇到一位中年男性患者肝脏衰竭晚期合并消化道大出血和肝昏迷,我们给他建立了多个静脉通道,补液、给抢救药、吸氧……但最终患者还是没有抢救过来,我感到自责和无助。抢救结束后,看到他七八十岁的老母亲在哭,自己也跟着哭了起来。”陈燕华说,“这以后,有重病患者,我都会特别注意,更加小心地看护。”
带着娃娃去读博年,36岁的陈燕华申请到了教育部的留学基金,她决定前往英国赫尔大学攻读护理博士学位。为了方便照顾7岁的儿子,她毅然决定带着儿子去读博。这在旁人看来多少都有些不可思议,“之前没有见过陈老师,我们一直用QQ联系,她一个女人独自带娃去国外读博很佩服她的勇气。”西南医科大学级护理研究生赵容说。作为一名学者型的医务工作者,陈燕华很享受这段纯粹追求知识的时光。“首先觉得是自己需要提升,儿子也需要认识世界,再者英国也是南丁格尔的故乡,是现代护理的发源地,所以一直有这个情节。赫尔大学的学术氛围很浓厚,我每天都泡在图书馆学习,收获到不同的知识特别高兴。”陈燕华说,“当然,刚去英国的时候,压力特别大,儿子也在当地读小学,语言障碍是我俩最先碰到的难事。我和儿子互相鼓励,他的进步非常快,每天回家都跟我分享新学会的单词,这对我也是种动力。”在两年半的学习里,陈燕华和导师之间关于课题和学术讨论的邮件多达封,由于努力和勤奋,年底她提前毕业了。医院,医院护理专业走向国际化,陈燕华邀请了英国赫尔大学护理学院院长,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澳大利亚纽卡斯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教授等来泸讲学,并协助护理部、外事部、内分泌科、精神科与两校、两国建立相关的合作项目,签订相关合作协议,为有志护理人员、护理学生搭建交流平台和提供护理科研合作机会。▲医院学习呼吁提高护理队伍素质学习了中西方护理精髓的陈燕华在教学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会经常给学生明确方向,鼓励他们要大胆做项目,招募项目志愿者,让更多的人了解护理这门学科是什么,在做些什么。陈燕华说:“目前我们的护理队伍还有待提升自身水平和素质,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提高护理专业认可度的道路还很漫长。”西南医科大学级护理系研究生肖璐回忆说:“陈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所有的作业都会认真批改,给我们很多意见。每次去病房上实践课,和病人打交道,难免紧张,她都会站在我们身后,陪着我们,这让我们特别有底气。”采访最后,提起腹中的胎儿,陈燕华说,这是个意外惊喜。现在已经10岁的大宝也特别期待小宝贝的降临。“不过他喜欢有个妹妹。”陈燕华说:“其实很感激家人对我的包容理解,尤其是在和儿子去英国学习的时候,老公对我的支持特别大。我在毕业论文的最后还专门写了句感激他的话,‘爱和理解对我们而言很重要,对护理这门专业同样如此。’”查看首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30名候选人名单,请戳链接↓↓↓
最新!首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30名候选人公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