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中药综合知识章节复习

第十二章中药不良反应

 

第一节 药物不良反应概述

  一、不良反应的概念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其内容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特异性遗传因素等。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既可以是中药饮片,也可以是中成药。

  广义的不良反应概念也应包括药品的质量或使用不当而引起的伤害。

  二、不良反应的分类

  (一)病因学分类

  1.与药物剂量有关的中药不良反应

  该类型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所引起,使固有药理作用持续和增强。由于不同个体在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单位时间内药物浓度异常升高,引起有关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

  该类型具有剂量依赖性和可预测性,个体易感性差异大,并受年龄、性别、病理状态等因素影响,一旦发生,后果十分严重,甚至可导致死亡。

  2.与药物剂量无关的中药不良反应

  该类型与药物固有的正常药理作用无关,而与药物变性(如药物有效成分降解产生有害物质)和人体特异体质(指病人的特殊遗传素质)有关。

  该类型与用药剂量无关,难以预测,经常规的毒理学筛选也很难发现,发生率虽较低,但危险性大,病死率较高。此类伤害又可分为两种:

  (1)特异质反应:指由于遗传因素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为患者先天性代谢紊乱表现的特殊形式,即只有在接触某种药物后才表现出来的先天性代谢异常。

  (2)变态反应:亦称药物过敏反应。本质上是一类病理性免疫反应,由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引起,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关。过敏反应对机体的危害程度轻重不一,轻者停药后可恢复,重者甚可致死亡。从接触抗原至出现症状,时间差异很大,反应持续时间也不相同。

  3.与中药配伍有关的中药不良反应

  常由发生配伍禁忌及中西药配伍发生相互作用等引起。

  4.药物依赖性

  分为躯体依赖和精神依赖,前者是一种机体的适应状态,临床表现为对某一类药物特有的停药综合征;后者即所谓的成瘾,是一种原发性、慢性、神经生物学疾病状态,遗传、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成瘾的产生和临床表现。

  (二)病理学分类

  1.功能性改变

  系指药物引起人体的器官或组织功能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多为暂时性,停药后可以恢复正常,无病理组织的变化。但有些功能性改变如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等亦可十分严重,甚至引起器质性改变,常需住院治疗。

  2.器质性改变

  系指药物引起人体器官或组织出现病理性器质改变。由于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器质性改变,与疾病本身引起器质性改变无明显区别,因此鉴别诊断时不能仅根据组织病理检查,还应参照药物不良反应判断。此类型又可细分为炎症型、增生型、发育不全型、萎缩坏死型等等。

 

第二节 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临床表现

  一、皮肤症状

  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在临床可表现为各种皮肤症状。

  二、全身症状

  1.各系统常见的中毒表现

  中药毒性反应引起的生理生化机能异常和结构的病理变化,可在各系统内发生,造成多系统多脏器的损害。

  消化系统的毒性

  神经系统的毒性

  造血系统的毒性

  呼吸系统的毒性

  泌尿系统的毒性

  其他毒性反应有眼、耳等五官功能障碍,如视力降低,甚而失明、复视,耳聋、耳鸣,以及头痛、脱发、水肿、胸膜炎、咽痛等。

  2.肝、肾损害的中毒表现

 

第三节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

  一、药物和使用的因素

  1.炮制不当

  一些有毒药材经炮制后可缓和药物的毒副作用,达到应用安全、有效的目的。不严格执行炮制规范,粗制滥造,不仅不能发挥中药的疗效作用,且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苍耳子有小毒,生品对肝脏有损害,需炒黄去刺用,炒后可使其有毒的植物蛋白变性凝固。

  2.剂量过大

  处方中某些药物剂量的增减,很可能改变原方剂的功效和主治。大多数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都与超剂量使用有关,同样,盲目延长用药时间,也可能导致体内药物蓄积,产生不良反应。

  如肉桂过量会发生血尿,麻黄过量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

  3.疗程过长

  中药与化学药一样,具有疗效和毒性的双重性。有的中药本身就有毒性。因此长期使用一些中药,也是引起中药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的因素。

  4.药不对证

  临床因辨证失准,寒热错投,攻补倒置,而引起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时有发生。热者用热药,火上加油;寒者用寒药,雪上加霜,易引发不良反应。

  5.配伍失度

  此外,误服、乱用、给药途径不正确等,亦常导致中药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

  6.中西药不合理联用(略)

  7.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改变(略)

  8.煎服不合理(略)

  二、机体因素

  1.体质

  在中药应用的过程中,机体差异的内容包括用药对象的种族、性别、生理病理状态、营养的差异。由于机体差异导致对药物耐受程度不同,因而不良反应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也会具有极大的差异。

  此外,药物的个体差异,有量和质的两种表现。既有药理学上所谓高敏性、耐受性;也有极个别病人对某种药物发生的过敏反应。如口服人参糖浆、静滴生脉液等,都有过敏反应的报道。

  2.性别、年龄

  病人的性别与年龄差异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少儿期与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与一般成年人有区别。少儿期正在发育阶段,许多器官、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老年人肝肾功能普遍减退,会影响药物的体内代谢及排泄功能,药物更容易在体内蓄积,造成中毒或其他不良反应,故用量应适当减少。中医学认为老年人体虚,对药物的耐受力较弱,故用攻病祛邪药物时宜减量使用;幼儿稚阳之体不能峻补,故小儿不宜用参、茸骤补。

  性别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主要为性激素的作用,妇女一方面因体重差异,一方面由于激素的影响,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颇有不同。如定坤丹、调经丸、乌鸡白凤丸适用于妇科;而催吐药、峻泻药则禁用于孕妇。与性别相关的还有社会和心理因素,性别差异造成的生活习惯的不同,如对酒精的摄取等都会对药物的作用产生影响。

  3.种属

  不同种族、人群对同一剂量相同药物的敏感不同,产生的作用与反应也不同。

  中医学强调秉赋不同对药效的影响,意指遗传因素、身体素质对抗病能力及药物反应,存在较大差异。临床上也存在不同种族对某药的治疗剂量相差多倍的现象。

1名称:执业药师考试-医学教育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ongmoyanazz.com/xmyhg/46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