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起点大学生学习生涯规划小组总结与

开学初,能有这样一个和不同年级的同学一起开展小组活动的机会,我感到无比幸运与兴奋。但与此同时,自己也倍感压力。作为一名本科就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即能够完成小组目标,体现社工小组专业性的同时,又能够让小组活动保持着轻松、愉悦的氛围,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的事情。下面我将基于本次小组的基本情况,结合活动过程的优点与不足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小组基本情况

此次小组活动共有五期,有9名同学设计活动方案并开展小组活动。小组名称是“梦的起点:大学生学习生涯规划小组”。顾名思义,小组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刚步入大学的学弟学妹对本科期间的学习生涯有明确、适当的规划并提出一些建议、分享一些经验。当然他们是由于感兴趣或是对本科的学习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才加入小组的。开展小组活动的地点在学校操场。因为我在第一期担任观察员,第二期担任主带,所以我将着重反思、总结第一期和第二期小组活动。

二、第一期小组活动概况及反思

(一)概况

第一期活动以破冰为主要目标,让学弟、学妹和我们之间相互熟悉,使组员之间不必过分拘谨,消除紧张,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小组氛围。在第一期小组活动中,我们设计了逢七过、记名字、夹气球、找零钱四个游戏。

第一期小组游戏在欢声笑语中结束。游戏过程虽有不足,但小组结束后小组成员都能记住彼此的名字,减少了彼此间的陌生感,拉近了组员间的距离。

(二)反思

就第一期小组活动的效果来看,我们完成了第一次小组活动的目标——破冰。在游戏过程中,主带能够用幽默的语言带动组内氛围,能在规定时间内带领组员完成小组活动。游戏过程展现了主带超强的组织、沟通和控场能力,但其中也不乏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主次不清晰。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时间分配和游戏环节的具体安排上。首先,在时间上,游戏规则、游戏过程和游戏惩罚的时间分配不合理。例如,在夹气球的游戏中,我们用大概10分钟的时间来解说游戏规则,而只用不到2分钟的时间进行比赛,最后用10分钟的时间来进行惩罚在游戏中失败的组员。其次,在游戏安排上,不应把重点放在游戏后的惩罚上,而忽视了游戏过程。其结果是,组员在游戏中体验到的挫败感较强,而游戏过程中的乐趣较少。在第一期游戏中,产生挫败感的成员极易产生对小组活动的回避、排斥心理,导致后期活动参与人员数量的减少。

第二、参与度不高。第一场活动中,组员们从夹气球游戏开始,参与度开始下降。在夹气球游戏结束后,组员们并不像活动开始时围成一个圈,而是有的站在圈内,有的站在圈外,相互间隔较大,站位较为分散。出现这一现象的客观原因是活动地点是在操场,场地比较空旷,无法将组员集中到一个固定的空间内。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辅带及时发现问题并组织大家聚集起来,大家又很快投入到游戏中了。

第三、随意性较大。这一点体现在频繁更换游戏和游戏惩罚上。在活动过程中,频繁更换游戏与游戏惩罚,不仅会降低主带的权威,而且会降低小组的专业性,给学弟学妹一种不当的示范。

第四、重推进轻分享。社会工作小组活动专业性的体现之一就是分享,这要求主带要有较强的沟通敏感度,在游戏过程和结束后,要观察每一位组员不经意的话语、微表情以及肢体语言,感受组员的情绪变化,及时准确地引导分享。而非按照所策划的活动一味地推进游戏进程,轻视组员的内心感受,导致的结果可能是将社会工作专业小组活动开展成类似于素质扩展。

在本次活动结束后,我们征集了大家对于下一场活动的期待以及建议。

学弟学妹们表示记名字游戏太烧脑,希望下次不要玩那么考验记忆力的游戏。参加本次小组活动的成员一共有15位同学,特别是最后一位同学,要记住每个人的爱好和名字,的确是一个非常耗费脑力的游戏。大概是因为学弟学妹们都是培优班的学生,所以他们都可以完成。

类似的游戏放在第一期有利有弊。它的确让组员在短时间内记住了彼此的爱好和名字,但是往往后面的组员记不住前面所有人的爱好和名字而不得不体验挫败感,有些组员也会觉得压力特别大,不但没能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反而给组员增添了不愉快的感受,所以建议在玩类似的游戏时,可以事先一两天建一个群让大家彼此熟悉,这样游戏才不会太难。如果成员过多,又没有机会在游戏前进行简单的相互了解,建议尽量还是不要用此类游戏。

三、第二期小组活动概况及反思

(一)概况

我们根据第一期活动结束时组员的期待和建议制定了第二期小组活动策划。第二期并没有推进小组总目标,而是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同辈群体的社交,帮助大一新生学会理解、包容、接纳,学会如何与同辈群体沟通、解决问题,进而行程一个良好、和谐、互帮互助的同辈支持系统。

第二次的小组活动包含大松树小松鼠、被冷落的王子、人椅、同心圆四个游戏,最后我们围成一个圆圈手拉手唱了《朋友》这首歌,组员之间的感情在歌声中得到升华。在此次活动中我们吸收上一期活动的经验,对组员的问题及时反馈,适时引导,避免了一些问题的出现,比如游戏主次不清晰、参与度低、轻分享等。但在此次游戏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二)反思

第一、男女生分成两个阵营。这一现象在大松树小松鼠和人椅两个游戏中表现尤为明显。首先,在大松树小松鼠游戏中,男生和男生之间互相交换角色和位置,女生内部互相交换角色和位置,导致在这一游戏男生和女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很少。老师及时指出了我的问题,但由于我的应变能力还需提高,在游戏过程中,并没有快速想出解决办法。活动结束后,我想到,如果规定每一次组合必须有一名男生,那么男女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就会增加,这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其次,在人椅游戏中,由于组员之间对于坐在异性腿上的排斥、组员的体重相差以及人数相对较少的原因,导致这个游戏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第二、游戏设计不当。被冷落的王子这个游戏通过组员分享一件自身遇到过的或者旁观到的被别人排挤的事情,让组员深刻感受到被排挤的感受是什么,从而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友善的对待他人,同时给予他人温暖与关怀,获得自我的成长。首先,这样一个深度分享的游戏,不适宜在第二期活动就开始展开。因为在组员对小组尚未产生足够的信赖度与安全感,冒然进行一些暴露个人隐私或者分享的游戏,会使组员出现一些不情愿的情绪或者拒绝披露,也会使组员对小组产生恐惧感而对小组产生抗拒心理。其次,类似的游戏容易将组员带到一个悲伤的情绪中,在进行下一个游戏时,再将组员带到一个高涨的情绪中,会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整个游戏主带分享的较多,而其他组员分享的较少,无法与组员共情。在设计游戏时,我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但由于自己想把游戏带得有深度,使组员有更深刻的游戏体验,自己也会更有成就感,还是采用了这个游戏,但由于自己忽视了组员的感受,游戏效果不是很好。

四、总结

小组活动在第三、四、五期开始切入小组主题,在游戏中插入有关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游戏,较好的完成了小组目标,处理了离别情绪。在整个小组活动中,如果能设计前测与后测问卷,测量小组开展的实际效果就更加完善了。

有位学妹说,周四下午的小组活动是她一个星期里最期待的事情。小组活动中,不仅有开心、快乐,而且通过我们的精心策划,让组员在愉悦的游戏氛围中,体验成长,这才是专业的社会工作小组活动的体现。在五期的小组活动中,我体会到开展专业小组活动的难度,认识到自己在小组方案策划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实际开展小组活动中的不足,在今后高级社会工作实务的学习中也有了更加清晰的学习目标。

在这里感谢老师的指导、学弟学妹以及同窗好友的配合、支持与帮助,让我们能够顺利完成这五期的小组活动,并在活动中相互学习,提高了小组活动方案策划能力,也积累了实际开展小组活动的经验。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提升开展社会工作小组活动的专业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ongmoyanazz.com/xmyhg/43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