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经阴阳九针和董氏奇穴如何辩证和选穴

每日推送健康知识,推广中医课程,   借医生指腹的感觉察知经络和经穴的异常反应,此法简便易行,准确实用,是针灸临床不可缺少的诊法之一。

方法:循经触摸,体表见热、肿,弹性强,压痛显著,皮下硬结等,可知为经气实;体表温度低下,无弹性,按之酸麻不痛、陷下等,可知为经气虚。

触摸时,见有硬结、压痛、敏感、快感的反应点,此点即为病穴。压痛强烈,多属实证;压有快感,多属虚证。病穴有助于明确诊断,刺灸病穴常常 获良效。

  触诊的顺序:背俞穴、募穴、郄穴、原穴、络穴、特诊点、过敏点和过敏带等。可疑病经要详细触诊。

  (一)十二经病的触诊要点   1、肺经;肺俞、中府、孔最、膏肓、尺泽等。   肺经实热时,胸经实热时,胸椎1~3旁开0.5寸处有压痛,滑肉门和大巨亦有压痛。肺经气不畅时,膻中有压痛。肺经虚寒:风门和大杼有酸沉感。咯血或便血:孔最有压痛或时有酸沉感。经气虚衰时,膏肓呈高肿或弹性、皮温低下。

  2、大肠经:大肠俞、天枢、温溜、曲池、合谷等。   大肠经气实热或排泄障碍时,曲池、膈俞、天枢、骑竹马有压痛。经气郁滞时,大巨有压痛。肠炎时,手三里、上巨虚、天枢压痛明显,皮温高于邻穴。慢性肠炎时,皮温低下,触有快感。

  3、胃经:胃俞、中脘、梁丘、足三里、丰隆等。   胃经有实热;中脘、梁丘有压痛。胃酸过多:巨阙、不容呈压痛。胃经虚寒:按压中脘、足三里有舒服感。胃溃疡:胃俞与其外侧有过敏点,再按压臀端时,压痛放散至膝以下者。胃痛剧烈:天宗有明显压痛,按之可止痛。

  4、脾经:脾俞、章门、地机、大包、膈俞等。   消化不良或运化失常时,脾俞、章门、大包均有压痛。血行失和;膈俞呈现绷紧或压痛。脾热、经气阻滞:地机穴有明显压痛。脾虚作胀:脾俞穴按之酸沉或皮温低下。

  5、心经:心俞、巨阙、阴郄、少海等。   心经火旺:心俞内侧有压痛。心脏瓣膜疾患:巨阙发胀,心俞外侧至膏处有过敏点。经气虚、功能低下:三阴交、水分、肾俞均有压痛。

  6、小肠经:小肠俞、关元、养老、小海、下巨虚等。   小肠经疾病:关元、养老有反应。被风寒所侵时,天宗、风门、小海线均有压痛。小肠经病移于心经时,取关元是有效,如灸关元治心律不齐。小肠经气受阻的肩胛痛时,下巨虚呈压痛,针之有效。小肠俞部位的腰痛,养老有明显压痛,针之有效。

  7、膀胱经:膀胱俞、中极、金门、委中、昆仑、天柱、八髎等。   经气实热:委中穴皮温高,络脉充盈。温热下注,经气受阻,中极、金门、膀胱俞有压痛。被风寒所侵,天柱、八髎、承山呈压痛。经气虚时,按中极、膀胱俞有快感。

  8、肾经:肾俞、水分、京门、水泉、肓俞等。   肾经为病:水泉、水分、肓俞均见压痛。   肾脏为病:肾俞、京门有压痛。当肾排泄功能受累时,筑宾穴呈阳反应(硬结、压痛)。因此,灸筑宾有解毒之效。泌尿系有故障时八髎穴有压痛。

  9、心包经:厥阴俞、膻中、郄门、大陵等。   情志不遂、哭笑不定:膻中、郄门均有压痛。妇女月经失常、痛经或少腹有瘀血时,间使至郄门处绷紧或压痛,针之可调经止痛逐瘀。心悸动,按压厥阴俞、膻中有缓解之效,灸之亦效。

  10、三焦经:三焦俞、石门、委阳、会宗等。   经气受阻,会宗、委阳、石门均呈压痛。经气实热,三焦俞一带绷紧,会宗压痛强烈。尿闭,属三焦经气不宣者,石门呈胀满。

  11、胆经:胆俞、日月、天宗、京门、阳陵泉、外丘等。   胆囊炎时,日月、京门、天宗有压痛。胆经实热:外丘皮温高。经气虚:按胆俞、日月有舒适感。

  12、肝经:肝俞、期门、中都、曲泉等。   经气郁滞(失眠、易怒、高血压):肝俞多见高肿、压痛,中都呈强压痛。肝炎(经气实热),内踝上2寸至中都处呈过敏带,阳陵泉与外丘有时亦呈压痛。性功能失常:曲泉按之痛或酸麻。

按上法找出病经病穴,结合四诊八纲,决定病因、病位病性,可为治疗提出有效的方案。

  (二)针刺效应检查   在诊察中,对未明确病在何经时,可施针刺检查,通过针刺后的效应,来判断病之所在。   1、针刺郄穴与其所属背俞穴的第一行时,症状见缓解或消失者,可视本穴所属经络为病。此法对急性病尤其有效验。不见效者,可考虑病在他经。   如胸痛,不知病在何经。曾按肝经病(肝郁气滞)治之不效。又按胸阳不振,肺气不宣治之,亦不效。后转经用此法,当刺心包经郄穴(郄门)和厥阴俞内侧1寸处,胸中顿觉舒畅,胸痛减轻一半。定诊为心包经病,续针3次而愈。   2、针刺经络的起止穴,症状见明显缓解,多属本经为病。   如:一妇女患腹痛,从胃脘至脐时常窜痛,半年余。经医按脾胃虚寒治之不效。后又经医按肝胃不合治之亦不效。前来针治,经络检查无明显失调,唯胃经略有所差。对症治疗:针中脘、天枢、足三里、公孙、胃俞等,经数次不见好转。此时,不知病在何经,便试用起止穴验病法。经3天试针,病者自感 针涌泉、俞府有效。即定诊为肾经病,按肾经病调治半月余而愈。   3、针刺人迎和太渊,可辨病之阴阳。刺人迎后,病状改善,可视为阳经病。如阳亢型的高血压,刺人迎血压下降明显,一般可降20毫米汞柱以上。 阴虚型的高血压,刺人迎后。仅降10毫米汞柱左右。   刺太渊后,症状改善,可视为阴经病。   如头痛,胸、背痛,胸满气逆,咳嗽,不知病之所苦,在阴在阳,取太渊有一定的鉴别价值。   4、鉴别脾阳虚与肾阳虚的灸法。灸昆仑有效者为肾阳虚;灸梁丘有效者为脾阳虚。   如慢性腹泻,多属虚证,病程较长,病情复杂,一时难辨。命门火衰,不能温脾化湿而致腹泻者,为“肾泄”。脾阳虚弱,不能运化而致腹泻者,为“脾泄”。当两证之脉相似不易分辨时,按上法施灸,既可鉴别,又可施治,一举两得。   5、针刺阳性反应点,过敏带的中点,见效者,可考虑本部所属经络为病。   6、针刺后,得气缓慢或不得气,多属此经气不足,预后不良。   注意:此种针刺验病法,要求取穴准确,手法纯熟。否则无诊断价值。

二、病因选穴:

  治病必求其本,一则病因为本,二则正气为本。按病因选穴配方,治疗不易迷失方向,实为一种重要的选穴方法。   1、外因的选穴规律   风寒:风寒之邪多由表入里。亦有因阳虚,且阴经无阳气所主,寒邪直入阴经或脏。风多犯上焦,寒多犯下焦或中焦。   治风多取:风门、风池、风府、风市。灸大椎旁开2.3寸处可祛风疾。   治寒多取:肾俞、关元、三阴交。   暑:热邪所伤,宜“热而疾之”,“宛陈而除之”。急于十宣、十二井穴点刺出血,于委中、曲泽、鱼际、然谷等穴位,视赤络者点刺出血。   湿:湿邪多伤足太阴经,致脾失健运。宜取脾经、胃经穴位调治。取阴陵泉、足三里、太白、冲阳。再激发肾经,行水逐湿,可取:复溜、太溪等穴。   燥:燥之为病,热亦能燥,寒亦能燥。热能消液,寒主收敛。但不外乎精津血液枯竭而发病。此病以虚为本,热与寒为标。因此,治燥随各脏腑经络之虚实而调治。燥邪多伤肺。取穴:鱼际、尺泽、合谷、曲池、肩髃、肺俞、血海、金津、玉液等。火;气有余,便是火。用针选穴,多取阳经,为治其标,济其阴,培其本。取穴:阳经如大椎、曲池、内庭、外关、阳池(均施泻法);阴经如照海、复溜、阴谷(均用补法)。

  2、内因的取穴规律   怒则气上:行间、中都、曲泉。   喜则气缓:神门、大陵、心俞。   悲则气消:太渊、肺俞、俞府。   思则气结:太白、阴陵泉、脾俞。   惊则气乱:久而不解,可转致郁证。   气郁:胸胁痛,脉沉涩。宜取行间、膻中针之。   血郁: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宜取公孙、三阴交、期门针之。   湿郁:周身走痛,遇寒则发,脉沉细缓。宜取公孙、三阴交、足三里针之。   火郁:心中悶乱,尿赤,脉沉而数。宜取劳宫、少府、鱼际针之。   食郁:纳呆胀满,人迎脉平,气口脉盛。宜取中脘、建里、公孙或灸里内庭。   痰郁;动则喘满,寸口脉沉滑。宜取大都、列缺、丰隆、中脘针之。   内风:多因肾阴不足,肝阳偏亢、情志失常为诱发。取穴:太冲、侠溪、曲泉、风市、太溪、阴谷。   内寒:多见命门、肾阳亏损。宜温肾壮阳。取穴:关元、肾俞、命门、神阙、中脘、足三里,均灸之。   气陷:灸百会、中脘、气海。   精伤:照海、肾俞、京门、中极、会阳。   若情志抑郁、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损伤元气,当补足三里,以引元气,并灸气海、建里。若元气不足,应取诸腑经之募穴。若传至五脏为九窍不通,随各窍之病,取其各脏之募穴。   《灵枢杂症论》:“人身上部病取手阳明经,中部病取足太阴经,下部病取足厥阴经,前膺病取足阳明经,后背病取足太阳经。取经者,取经中之穴也。一病可用一二穴。”

三、病机、病位选穴:

  经络具有输送气血和营内卫外的作用。一但这种作用受某种因素的破坏,致邪由外侵或病由内生。而病邪的传注无不通过经络。因此经络可视为疾病的反应系统和传导系统。

  外因(六淫)先侵皮毛→孙络→络脉→经脉→入脏腑。(这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

  内因(七情)先损脏腑,后传经脉→络脉→孙络→皮毛。而病邪在经络之间还互为传递。因此,不掌握病机的变化和病变的部位,仅随证选穴是不够的。

  《灵枢.邪客》所载:“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膕。”(这个也是我们放血疗法的一个重要参考)

  掌握病机的变化和病变的部位,选穴配方有所依据。一则按病位取穴,一则进行阻断病邪传递的治疗,即“上工治未病”、“治肝先实脾”。

  根据病因和病机转归,在脏在腑,在经在络,选穴各准则:

  在脏多取俞、募、原。

  在腑多取郄、募、合。

  在经依巨刺法选穴。巨刺法是《内经》记载的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治疗病症的方法,巨刺刺经。

  在络依缪刺法选穴。缪刺法是《内经》记载的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治疗病症的方法,缪刺刺络。

  病在营血要深刺;病在卫气要浅刺;病在气分,走游不定,可上下取穴;病在血,沉著不移,可随病所取穴。八会穴各有所主,临证时随证取之。

四、随证取穴:

 根据俞穴主治的特异作用,选取特效穴,进行对症治疗。此法在临床中,灵活实用,易掌握,见效显著。比如阑尾穴,遇到阑尾炎,直接在阑尾穴附近找痛点下针,特效。比如胆囊穴,遇到胆囊炎,直接在胆囊穴附近找压痛点下针,也是速效。

  依据上述辨证与随证选穴,组成治疗处方,概括如下:   针灸处言=病因治疗的主穴+病机病位治疗的主穴+调整经络平衡的主穴+症状治疗的主穴。   每个穴均明:针刺深度、方向、补泻手法、针具、留针时间、灸的壮数与时间等。

再来,我们回顾一下阴阳九针的用针思路:

一、触诊:

此方法适合初学者。通过问诊,由患者自诉病症或疼痛区域,然后根据阴阳九针的全息对应图,在对应手指区域寻找压痛点,或疤痕、或黑点、或青筋、或异常纹路等病邪反应点,然后在此点下针。常常有特效。

余师最早受高手刘志宏老师的启发,就是用一万多例病患的触诊寻找痛点,逐步拼绘出这个阴阳九针的全息图。

二、脉诊:

此种方法,适合中级以上的学员,不再受限于患者的口述,不再受限于疾病是潜伏还是已经表现出来,仿佛自己掌握了导航仪,非常清晰和明白整个病人的问题所在。下针不多,却能抓住关键点,效如桴鼓。

借用《S中医》的话,随机诊断,唯脉辩证。通过双手把脉,辨别整体的阴阳虚实,然后寻找独大的郁脉点,用针疏通之。双手脉的郁脉点对应如下表:

左手部位右手背部上焦,包含头颈肩寸膻中穴以上头面部背部中焦,包含背部关膻中穴与肚脐之间背部下焦,命门穴以下,包含腰腿部和肾尺肚脐以下,少腹部、子宫、前列腺、膀胱、肠道等

一般双手脉整体虚弱无力,会先用太极周天灸配合熟地等补血帮患者培补元气,等脉有力之后(这个由虚弱无力的脉到有力的脉需要一段时间),再根据郁脉点下针,则效如桴鼓。反之,如果双手脉不虚,直接按照郁脉点找全息对应点下针,帮助病患恢复人体“一气周流的循环”抵达“平人脉”,可以达到“不治病而百病自愈”的效果,不仅仅是效如桴鼓哦,而且不会反复。

最后,我来回顾和总结一下董氏奇穴的辩证方法和用针思路:

1、根据患者口述,按照病痛的区域,根据《太极全息和九种对应》来选择下针点。因为有效没效,一下针就知道,所以常常会用下针看疗效的方法,来判断自己的配穴是否有效。

比如颈部痛,会用“前后对应”扎承浆穴。比如脚掌痛,会用“上下对应”扎百会穴。比如网球肘,会用“等高对应”左肘痛,扎右肘。比如鼻塞,会根据太极对应,扎肩中穴。等等。

2、根据患者口述,按照穴位的主治,来配穴下针。

比如患者自诉腰痛,会选择老师归纳的腰痛特效穴组合,中白穴+下白穴,或后溪穴+中白穴,或水曲穴+中白穴来对治。比如落枕,会选择老师归纳的颈椎特效针,依次或轮流用正筋正宗正士、承浆穴、重子重仙、后溪+束骨穴来试针。比如便秘,用火串。

之前,我也介绍了一种方式,就是通过查询《大家中医》疾病与配穴表,来帮助新手,根据病患口述的病证,来查找对应的配穴试针。

方法如右(可以直接点击过去):关于提问的方式,以及如何查询对应疾病的配穴、如何查询穴位定位、如何查询案例或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手诊、面诊和触诊法。这个是董景昌董公常用的方法,通过根据患者自诉,在患者身上寻找异常点,比如压痛点,或异常青筋、或异常血丝等病邪反应点。比如给柬埔寨总统治疗偏瘫,董公就是在中指上寻找异常压痛点,找到了治疗偏瘫的特效穴——木火穴。他在木火穴下针之后,柬埔寨总统就自觉有效而感慨中医神奇。

4、循经取穴法。这个杨维杰老师也会用到。因为杨老师博学多才,不仅精通董氏奇穴,而且还精通十四经,所以他不仅会用第1条的太极全息,还会用循经取穴来辩证,在循经辩证时,不仅会普通的本经、表里经、同名经,还会用脏腑别通,其中同名经的同气相求是《黄帝内针》杨真海老师用之特效的方法。我个人认为,十四经是y轴,太极全息对应是x轴,两者完美结合,这个下针的穴位就x和y都有了,(x,y)就是需要下针的精确坐标呀。所以杨维杰老师下针,常常取穴极少,而且自信和笃定。

5、凭脉下针。这个方法,我遇到的董氏奇穴老师,现场做案例时还没有见他们用过,可能是把脉需要等待患者调匀气息,会耗费一些时间。而董公也是没有用脉来辩证。但是,我觉得也是可以探索的。

免责声明:本







































北京那家医院专治白癜风
什么叫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ongmoyanazz.com/xmyff/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