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天、承光、五处——治手发抖、半身不遂。
通天可治口喎项强头晕,承光可医口喎眼斜,再加以有宜泄风热效用之五处,三穴合用,对脑部神经受损所致之手发抖、半身不遂等症,有一定之刺激疗效。
2.神堂、膏肓、魄户、附分、心俞、厥阴俞、肺俞、风门、大抒——用三棱针治血压高、重感冒。
放血所以刺激浅层皮层神经,而发生疏导作用也。而效果相当满意也。
3.膏肓——用三棱针治膝盖关节炎。
一般取穴治膝盖关节炎效果不佳时,取膏肓及神堂、譩禧三穴(即奇穴之三金穴),以三棱针于患侧出血,再针奇穴之肩中穴或杨维杰善用之内关穴,则鲜有不立觉舒适者。
4.神堂、膏肓、魄户——治鼻炎、耳鸣、羊狗疯。
三穴皆能宣通肺气.益气补虚,尤其膏肓一穴、尤宜于慢性病之治疗,故合用有上述之效果。
5.三焦俞、肾俞——治脊椎骨弯曲。
对腰部脊椎骨弯曲,浅刺2-3分,共4针,数日内必收良效。
6.秩边、承扶——治扁桃腺瘤、扁桃腺癌。
二穴皆具舒筋活络之效,其治扁桃腺瘤之疗效,已经临床实验证明有效,至于扁桃腺癌,因无临床报告,故可暂时保留。
7.承山、承筋——治肩背痛。
二穴对肩背凝重之证甚效,尤以三棱针出血更佳。
8.跗扬——治脊椎骨痛、脖颈痛。
《外台》谓跗扬能治”痰厥、风头重眩”,故于治膀胱经产生之脊椎骨痛及脖颈痛,皆有作用。
9.心俞、督俞——治脊椎骨突出。
二穴对五、六椎间之脊椎骨突出症,有相当好之治疗效果,l次4针,留针3刻钟,即有意想不到之效果,盍不试之?
1.俞府、彧中——治喉痧。
二穴合云门、中府,以三棱针出黑血,可治喉痧。
2.幽门、通谷——治眼痛。
二穴合用,对目赤痛由内眦开始之证,深具疗效。
3.太溪、水泉——治眼皮不能张开。
二穴可去湿热,补土所以去湿,故对于湿热所致之眼皮不能张开症有效。
4.水泉——治脖颈痛、手麻。
水泉能通调气血,脖颈痛及手麻等气血不畅之症,具可下取水泉一针以收大效。
1.大陵、内关、间使——治心经之坐骨神经痛,大腿后正中央痛。
以心包络经络穴之内关为主穴,大陵、间使倒马,于心经方面的病变皆具疗效,而不止于心经之坐骨神经痛及大腿后正中央痛,尤对胸闷、心痛症有特效。
2.中冲、少商(肺经)——用三棱针治喉痛。
二穴清热凉血,三棱针出血后,疏解炎灶,喉痛立已。
3.曲泽——治拇指痛。
本穴针时,局部麻胀可放射至手指,而于拇指痛特具良效。
4.内关、间使——能提脉。
提脉者,所以能振奋血管之神经,以促进血行也。故于心脏衰弱所引起之血液循环不良而致之各种疼痛,皆可治之。
1.臑会——治血压高之头晕。
臑会为手少阳阳维之会,能清利头目,故治上症。
2.消泺——治脊椎骨弯曲、脊椎骨痛、手脚痛。
各家载述消泺可治寒热骨痛,故于火旺反克寒水所引起之脊椎骨弯曲、脊椎骨痛、手脚痛之症,皆可消泺之。
3.支沟——治便秘。
本穴之主要功能在于清三焦、通腑气、降逆火,即所以治气运失常,阴凝固结,故以治便秘也。
4.中渚、液门——治心脏病之风湿痛。
斯二穴倒马,可治上、中焦壅热之证,凡三焦经虚证,皆可补之。尤于心脏病风湿痛中之肩风湿痛,特具良效,可采透穴针法,以一针透二穴治疗之。
1.中渎、风市——治外臂痛,肋膜炎。
二穴顾名思义,则一以治湿——中渎,一以治风——风市,故于外肩臂之关节炎及肋膜炎之症,于健侧施针,无不高奏凯歌。又二穴于半身不遂之症,极有效验。
2.阳辅、光明、外丘——治鱼骨梗喉、乳痛。
三穴倒马,以治乳痛甚佳,惟于鱼骨梗喉,则未能试之。
3.临泣、地五会、侠溪——用三棱针治手腕痛。
三穴放血治手腕痛乃于同侧施术,确有疗效。三穴倒马治之亦可。
4.侠溪——治坐骨神经痛。
本穴穴性为清热、熄风、止痛,故于胆经实热所引起之肺经坐骨神经痛,均可泻侠溪治之。
1.五里、阴包——治肝病、肝硬化、肝炎。
以肝经之五里、阴包治肝病、肝硬化及肝炎时,宜再加脾经之箕门穴,三针倒马,是为奇穴之上三黄,为治肝病变之良穴。
2.膝关——治肾亏之坐骨神经痛,治上焦肾亏所引起之病。
本穴宜与奇穴之肾关穴合用,则效果更佳。
3.中都配合谷、三阴交、曲池——治四肢浮肿。
以中都、三阴交主下焦之浮肿,曲池、合谷主上焦之浮肿,所以成通经络而逐水邪之功。
4.大敦——治疝气,用三棱针出血后,灸三壮至七壮,初得甚效。
各家载述皆以大敦为治病之主穴,皆取其舒筋调肝祛邪之功。而景师特书以治疗之细节及其验效之范围。治疗时加灸关元一穴,则效果更彰。
1.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治胃痛。
治疗时,以四穴发挥集合穴之功能以治胃痛。若遇绞肠痧之急证时,可于肚脐之上下左右各三寸之部位,以三棱针出血,每边点刺三处,共十二针,即愈。
2.上脘、中极,配天枢、合谷——治月经不调。
中极为治疗妇科诸病之名穴。再佐以上脘、中脘、天枢、合谷,则血气俱行,故治月经不调诸疾。
3.阴交、气海、关元、中极——治小腹发胀,针下二寸(针前小便)。
四穴合用倒马,所以益精神气血而固元气,一切气疾.当之俱靡。故小腹发胀、气发不行者,垂手可愈。
1.百会、后顶——治神经无力手发抖。
头为诸阳之会,百会为诸阳之首穴,有镇静脑中枢神经之效,再加后顶倒马,可治神经无力手发抖之书痉症。
2.风府、哑门——用三棱针治呕吐,行针时应将穴位捏起。
二穴所治之呕吐症,以脑震荡引起之呕吐症为主,因二穴皆不宜深刺,恐伤及延脑,竟致失音。故于手法上特标出“行针时应将穴位捏起”。
后记:
综上所述,是乃“董氏对”十四经穴”主治病症之修订”的简按。乃是景师对于十四经穴之发明与贡献;其着眼点纯在临床之效验上,故独出一格。由于笔者从景师习针术仅三年,加以资质愚鲁,故于精妙处尚不能完全悟解。故于本简介中,不无疑误者。而凡有疑误处,盖由笔者任责之,识者察之,庶无损于景师针术之精妙也。
董氏奇穴特色疗法专题技术培训,由邱雅昌教授(早年师从董景昌先生嫡传弟子,拜台湾针灸泰斗杨维杰为师,后再拜师中国名老中医颜德馨教授学习内科疑难重症。)亲自授课,并且现场示范教学。保证每位学员都能掌握董氏奇穴疗法。
05月11日—16日(11日全天报到)南昌举办,
报名刘老师(在线咨询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对氨基苯甲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