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中医秦老爷之死说中药ldquo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xwdt/

当下热播的央视大剧《老中医》的头两集,讲的是民国时期,上海某大户人家病重的秦老爷病重,在服了孟河医派翁泉海的药后,突然死亡。

秦家人将翁泉海告上法庭,翁泉海坚称:诊断无误、用药无误。原来秦老爷当时同时服用两人的药方,赵闵堂从中斡旋后,法庭宣判,翁泉海无罪。

当时赵闵堂对着秦夫人说了说了这些话:

正是这些话,让秦夫人心虚,谎称秦老爷心脏有旧疾,心脏病发身亡,翁大夫才无罪释放。

1

何谓“十八反”?

“十八反”真的有这么厉害么?可以置人于死地?

先看“十八反”是什么:

在中医药学方面,两种药物同用,发生剧烈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称相反。文献记载有十八种药物相反,故称十八反。

“十八反歌”最早见于张子和《儒门事亲》: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反药是否同用,历代医家众说纷纭。一些医家认为反药同用会增强毒性、损害机体,因而强调反药不可同用。

除《神农本草经》提出“勿用相恶、相反者”外,《本草经集注》也谓:“相反则彼我交仇,必不宜合。”

孙思邈则谓:“草石相反,使人迷乱,力甚刀剑。”等等,均强调了反药不可同用。

2

相反的药真的不能同用么?

取“十八反”中的“半蒌贝蔹及攻乌”,半是指半夏,乌是指乌头,包括附子,川乌、草乌,这是“十八反”中在药方中最常同时出现的一个组合之一。

自古以来半夏与乌头(附子)在同方中配伍屡见不鲜,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二者同方配伍使用有小青龙汤证若噎者、附子泻心汤、附子粳米汤等。

宋代陈师文等撰写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青州白丸子,治疗半身不遂、手足顽麻等,川乌与半夏同用;乌犀丸半夏与川乌、附子同用。

另有学者统计了现代的一些中成药也有此二药同用的例子。

其他古今反药同用的方剂也是屡见不鲜的。

如《金匮要略》甘遂半夏汤中甘遂、甘草同用治留饮;《千金翼方》中大排风散、大宽香丸都用乌头配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

就连编制十八反歌谣的《儒门事亲》中的通气丸,海藻、甘草同用;

《景岳全书》的通气散则以藜芦配玄参治时毒肿盛、咽喉不利。

现代也有文献报道用甘遂、甘草配伍治肝硬化及肾炎水肿,芫花、大戟、甘遂与甘草合用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取得较好的效果,从而肯定了反药可以同用观点。

3

那么“十八反”岂不是个空话了?

那可不是。中医学是门经验医学,所以“十八反”也是从实践中总结而来的。

而且中医自古以来就不止是单纯的诊疗学科,糅合了复杂的社会学,所以考虑到方方面面,“十八反”都应该是中医诊疗活动中的注意事项。

还是以半夏和乌头为例,医院收治服半夏附子配伍中毒患者,一男性患者服中药半夏、附子各10g水煎液(自寻治胃寒方),半小时后出现口周、舌尖麻木、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胸闷憋气、全身乏力,急诊入院,痛苦表情,心律不齐,心电图示窦性静止,及对症治疗24小时后痊愈。

临床表现似与附子用量过大产生中毒反应有关,但熟附子中的乌头碱在炮制过程中已大量破坏或残存甚微,故怀疑半夏或附合用中毒。

用现代急性毒性试验发现,生附子与生半夏配伍后,小鼠心、肝、肾质量及指数明显改变,影响肝肾功能,小鼠死亡数量较单用生附子、生半夏增多。

不过,然而,姜半夏和制附子混合剂的毒性与制附子单煎剂相似,两药配伍后毒性作用并未增强,在常量下可以同用。

可见,附子与半夏配伍的“相反”理论虽有一定根据,但不同实验的研究结论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尚未能形成统一结论。

此外,半夏经炮制后对乌头碱的影响大幅减少,临床常用的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均为炮制品,而附子一般也都是用炮制过的黑顺片,还有附子在煎煮时都需要经过先煎煮以降低毒性。

所以十八反是真真实实存在的,而且也指导医生选方开药,但在实际临床中,有经验的情况下,还是会出现用反药,甚至不得不用的情况。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中药西药都不可以乱吃,而且“是药三分毒”,除非你生病了,只有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正确、安全的用药,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END—

如需加入杏雨轩学习互助群,一起学习中医知识,提升生活质量,请添加助手小姐姐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ongmoyanazz.com/xmyff/47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