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在《康平本》里是顶格排版的条文。
但这里边有一个词在《康平本》是“燥烦不得眠”,在《宋本》里是“烦躁不得眠”,应该是有一点区别,在解读的过程中我们再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吧。
下边解读一下:
前边“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这个是以病因的形式来论述五苓散方证的病理基础。当然它里边有一个纯属表证,解了表以后,因为发汗太多出现“胃中干”的情况。这是两种情况,但是它们出自近似的病因。比如在临床中有个人感冒了,然后让他吃发汗药,汗发得太多出现津液虚损得厉害,一些津液虚的症状出来了;或者说它是新加汤证;或者说它是表解了以后但有点不舒服;有的是因为本身就有停饮,吃了发汗药以后汗发得太多,停饮证更厉害了,这就是五苓散证的由来。在临床当中可能是完全一样的情况吗?就算都是发汗多,发汗程度都一样吗?不一样的。所以,这个地方它是借助于病因来论述病理基础,有病因在,大家就知道像这一类的治疗有可能造成人体津液虚,也有可能加重人体的体液代谢不好的情况,这一条就是论述的这样的情况。
“太阳病”在这儿指的就是整个的太阳病,我们就可以笼统地把它认识既包括表虚证,也包括表实证。它具体的论述了发汗太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说的已经非常得明确,就是发汗太过了。要如果仔细推敲,太过其实也会有很多原因,如果有临床基础,你理解这个就会想到很多,吃了发汗药以后出汗太多,实际上这里边还有其它的因素,假设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服了麻黄汤就有可能出汗太多;如果桂枝汤证服了麻黄汤,那就更了不得,就算是麻黄汤证,用了麻黄汤如果护理不当也有可能出汗过多。如果没有临床基础,跟临床实践联系不起来,那你就会想到是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嘛)汗出得太多了。为什么发汗太多呢?可能觉得反正论述就是这样,也许找不到一个很明确的认识。实际上要是把经方的这些东西跟临床结合在一块,都是活的,没有什么东西是特别的、一点变化的余地都没有,不是那样。
这条就是论述了发汗太过以后,出现的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基本上就是方与证基本相应,我们具体把它想象成麻黄汤证喝了麻黄汤,但因为护理不当,出汗出得太多了。出汗太多了以后出现什么情况?它先给你作了一个病理的解释——胃中干,因为汗液出得太多,造成人体津液虚损,就是胃中缺水了。那么胃中干的反应是什么呢?“燥烦不得眠”,《宋本》里边就给它改了,把“燥烦”两个字颠倒了一下,这个“燥”字成了“足”字旁的“躁”字,标准的烦躁的“躁”字。我们今天看到的是这个样子,就只能这样分析,是不是在抄写的过程中会有手误?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现在有一个问题,这两个版本的一字之差和位置的颠倒,是有一定差别的。这儿本身论述的是什么?津液虚损的厉害,胃中都达到胃中干的程度了。这个时候人要如果说陷于烦躁的话,后边有“不得眠”——不能睡觉,就是影响到不能进行正常的睡眠,这个“烦躁”就带有某种枯躁的感觉,缺乏水分嘛,他口渴,因为汗出的也太多了。实际上在临床中我们碰到这种情况的机会不是很多,但是出汗多了以后,人特别得疲乏的情况是很多的。这个说的是表证已经解了,由于发汗发得太多,在短时间内人体处于一种全身性的津液虚损的状态,从胃里吸收的水分短时间内满足不了整体的需要,就出现了暂时性的体液的缺乏。所以说像这种情况也是实践经验来的,如果说人真处在这种情况,他就会感觉到非常的烦躁,甚至都影响到睡眠。
这个“不得眠”里边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后边它有这么一句话——令胃气和则愈,言外之意现在胃气不和了。但是“胃气不和”在经方里大都是指的“调胃承气汤”,用胃气不和这种病理解释用得比较多。这个地方实际上没有里热,如果有里热,用五苓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个“胃气不和”实际上是说在病理上,胃中水分缺乏得厉害,陷于一种胃中也枯燥的状态,这种状态能够影响到人的精神。它的病理反应,也就是说症状反应有时候跟调胃承气汤的症状反应相似,至少从病理上有些相似的地方,甚至都影响睡眠,让人感觉有点像里热这个样子,但是它不是里热,它主要的原因是胃中缺水。
“欲得饮水者”,缺水之后人自然的反应就是想喝水,但是不能让他随意地喝。应该怎么治疗呢?方法也非常简单——就是“少少与饮之”,控制一下喝水的量和速度,慢慢地少喝。后边也作了一个病理解释——“令胃气和则愈”,这肯定是古人从临床中得出来的经验。
在生活当中,我记得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夏天出来玩,回去后感觉口干、口燥,我就想一下把它喝够了,一个挺大的凉水杯,得有一升多,一口气咚咚喝下去,我心说这下可真的解渴了。结果胃里难受,最后差一点吐出来。实际上就是那种情况,不管什么都不能过了,过了以后整体失去常态了。所以,如果让他喝水的方法得当了,很快自己就恢复过来。这等于说是一种发汗过了以后,表也解了,剩下的就是单纯的津液虚,治疗的办法也非常简单。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还得倒回去从头接着上边,“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之后的另一种情况。如果脉浮,脉浮在这儿本身就暗含着有表不解的意思。咱们前边学每一个方证,我们都有脉象的统计。实际上像五苓散证也好,甚至包括其他的表证也不一定全都是浮脉,但是多数情况下有表证现浮脉。这儿拿了典型的脉象说表还没有解,表不解的因素相对的就稍复杂一点,一个是汗出得太多了,在经方理论中,出汗太多有病必不除的后果;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什么?从后边的症状和治疗方剂我们能够理解另一层,实际上就是最主要的一层:这是误发了外有表证,里有停饮的这种病人的汗,这是误汗。至于具体到表这一部分的症状,服了发汗剂不一定不对症,但是因为有里饮,单纯地用发汗的方法势必会造成一些变证。这儿论述的情况就是里饮的情况加重了,表现出来小便不利。本来病人体液代谢就不好,有停饮,再进一步地发汗,大量损失人体的津液,就会有明显的小便少这种症状。
说到小便不利,今天有一个病人给我打电话,我有一点体会跟大家交流下。病人现在正吃着药,近两天出现头晕,特别是早晨起床以后觉得头晕得明显,他以前出现过类似的症状,吃了两三天苓桂术甘汤就好了。这个人学医,中医西医都懂。我就跟他说:你呀还是小便不好。他说没觉得小便不正常啊!我说这个小便不利,不是你想象的那种,比如半天解一次,或者一会儿一次,不一定。如果有时候小便要解的时候老解不出来,或者解完了老是不干净,淋漓不尽,或者一会儿解一次,解的量非常少。这种情况要是说他小便不好,很容易接受,觉得说得对。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往往有一些不是很重的停饮证的时候,小便往往被人忽视,不太容易被重视的症状,谁平时没事非记着自己一天解多少次小便,一次大概解多少量,很少有人仔细去记这些东西。所以,常常有一些稍微轻的水饮证,在临床当中被忽视了。我现在临床中往往会问夜里小便什么情况,夜里一般能解几次。今天就有个病人说一般情况晚上是没有小便的,再加上舌质上有齿痕,那就这个停饮证就齐了。
“微热消渴”,这本身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症状。微热在五苓散证中主要是指的表证不解,特别是这一条里最明显;消渴是另一回事。如果从这个角度给这四个字点标点,一定要在微热和消渴之间点上一个顿号或者逗号,它不是一回事。“消渴”既是一个疾病名称,也是一个症状名称。比较权威的解释有三种意思:一种它是因为饮食不节或者情志不调等原因引起的多食,多饮,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以这些为特征的病症。这个病在《素问》里有专门的论述,特别像今天糖尿病,这些症状就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当然糖尿病不是一种情况,这是比较典型的那种。第二,它是消渴病的一种,以口渴,尿少为主症,这个论述出在《太平圣惠方》里。第三个仅仅指的一种口渴的症状,这个口渴才是出在《伤寒论》。这应该算是比较权威的解释,是在《中医辞海》里查出来的。但是这个解释恰恰是我们今天学的,第三种情况它解释得不太贴切。应该是口渴欲饮,饮后口渴症反不得缓解的症状反应,这是我根据经方理论归纳的。我觉得它是好几种情况在一块儿,最后这一项反倒不是很贴切。在经方里本身指的是这类的口渴,喝了水以后不得缓解,甚至更渴。这个口渴是在水饮证里边出现的口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像这类的情况,现代医学在这方面的认识反倒是不到位。
关于这个口渴的情况,胡老论述得很多。但是有一点必须得弄清楚:并不是所有的五苓散证都有消渴症。实际上临床中遇到的五苓散证,真正出现消渴的不是很多,反倒是像白虎加人参汤证出现的比较多,原因比较直接,就是有里热。我想在张仲景时代,也不会是所有的五苓散证都会出现消渴。那么之所以把这个症状拿出来,是因为这个症状在停饮证里比较特殊。停饮证不仅仅是程度要重,而且还非得是具备了五苓散证这种特征的时候,它才会出现这种停饮。一般情况下停饮证是不口渴的,甚至有的口水多,凡是那个小孩子流口水的,他必是胃中津液太多。要是让它吃五苓散有点不太现实,给他肚脐上贴上五苓散,偏寒的再合上理中汤,它绝对能够改善这种情况。实际上,平时一般停饮不大厉害,特别是胃中停饮严重的时候,反倒是像理中汤、吴茱萸汤都有吐涎沫的那种情况,就说实际上是口水多。五苓散证的消渴跟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消渴不是一回事,它的原理是因为旧水不能顺利地排出去,同时这个消化系统(也就是胃肠)对于水分的吸收呢又不好,这样就形成了旧水不能出去,新水又不能吸收。新水不能吸收,绝对是它有胃肠对水分吸收不好的一方面因素,另一方面就是还有旧水不能排出,逐渐地停水太多,以至于新水近乎一种饱合状态,等于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促成了这么一种状态。就是说旧水排不出去,影响新水的吸收;新鲜的水分吸收不了,它就不能起到濡养肌体的作用。没有这个作用,脏腑组织甚至包括细胞都会处在一种缺乏新鲜水分的状态,自然就会感觉到渴。有人说人体是智能的,它会给人一个生理上的反映,感觉想喝水,就应该喝水。这样呢,出现了口渴,但是喝了水以后还吸收不了,那么它还会渴。这样喝到一定程度,水分太多了,它就从嘴里边再吐出来,“水入口则吐”,这是后边条文里的论述。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它后边说“五苓散主之”,也就是说它前边论述的这些症状是五苓散主治之证。五苓散主治之证,要如果再回过头来一想,就会发现里边还有一个表证呢,不仅仅是一个停饮的问题,里边还有一个表证不解的问题。五苓散里一大堆去水的药,只有少量的桂枝,它怎么能够解表呢?咱们简单的分析一下五苓散解表的机理吧。首先应该肯定的一点,五苓散之所以能够解表,这个表证必须是五苓散方证范畴之内的。比如表实证表实证里有停饮的,就是小青龙汤证,或者是小青龙加石膏汤证,那就不是五苓散所能治的了的,尽管它也是外有表证、内有停饮,那就不是五苓散治的了。
所以说五苓散治的表证,一般它得是表虚证,五苓散并不是一个治疗表证的专方,它能治一部分表证,但不是所有的表证都能治。这是一种什么道理呢?首先,五苓散证又带有表证,是因为它本身就有表证,服了发汗药以后发汗过多,再加上发汗药本身就用错了,因为它里有停饮,应该一边发汗一边有祛水的药才对,所以表证不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在临床中我碰到过这样的病人,小男孩特别胖,他小便一会一解,一会一解,发烧浑身没力气,那就是一个标准的五苓散证,发烧实际上就是感冒了。这种情况下喝五苓散就能好。五苓散怎么能把表证治好了的呢?就凭那么一点点的桂枝它就能治好表证吗?我们应该从更高一点的角度来认识人体,认识病理,这点很重要。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能量是有限的。像五苓散证外有表证里又有停饮的这种情况,首先它肯定停饮是主要矛盾的。它里有停饮的情况下,还有能力在体表的层面与疾病作斗争,说明人体的体能还是相对比较强的。这个时候如果用了五苓散,实际上它首先解决的是里有停饮的问题。停饮的问题解决了很重要,我们打个比方,比如把人体比作一个城市,市郊出问题乱了,同时市政府里也出了问题了,这个时候如果把市政府的问题先解决了,市政府就会按部就班的工作起来,分管市郊的机构就会去尽它的职能,把事态平息了。其实人体也是这样,它本来里有停饮外有表证,在里有停饮的情况下,它还有能力跟表证做斗争的,如果把里面的停饮给解决了,里边的状态好了,那么它与表证作斗争的能量也会得到补充,有多余的能量就会补充到体表来,这个时候表证也就会恢复得比较快,再加上这个方剂里又有一味桂枝,它本身就有实表的作用。
所以,五苓散证的病理应该是水证兼阳性表虚证,就是里饮证兼阳性表虚证。但是仔细推敲一下,它应该是水证重于表证,水证是主要矛盾。
这一条做一个小结:本为太阳表证,服发汗药后致使大汗出,则可能会出现两种以口渴、欲饮为主要特征的情况:一种是由于胃中津液虚损,表现为燥烦不得眠,欲得饮水的,可以让其少量缓慢的适量地饮水,让胃功能慢慢恢复即可痊愈;另一种则是患者素有里饮,发汗后,不单表证未能解除,里饮反随之加重,表现为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的,为五苓散主之之证。
五苓散一共有五味药组成,有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在《伤寒论》的方剂里,五苓散的剂量是比较独特一点的,猪苓是十八铢,泽泻是一两六铢,白术、茯苓都是用的十八铢,桂枝用的是半两。这个重量折算起来有一点麻烦,我按它那个重量算下来是:猪苓约12克、泽泻约20克、白术约12克、茯苓约12克、桂枝约是8克。汉朝的一两等于24铢,大家算一下就行了。为什么给大家折算这个?因为它这个剂量让人看了比较零散一些,再就是它这个药量的变化,比如泽泻比其他的药又多,但又多不了一倍,而且这五味药的比例关系还是挺重要的,有人专门做过试验,把这五味药的比例在病人身上做实验,最终的结论原方的比例是最好的。所以,在应用过程中,没有特殊情况就严格按照这个比例。
这个方剂它是集众多的常用祛水药于一身,猪苓、泽泻、白术、茯苓都是常用的祛水药。为什么说常用呢?因为还有其它很多祛水药不常用,像葶苈子,还有些有毒的像甘遂等。这四味祛水药出现频率很高,药性也比较平和,像甘遂那类的药是剧毒的了,但是它祛水的能力也很强,必须在一些很特殊的情况下才用到它。正因为这个方剂集众多的祛水药于一身,所以它祛水的能力非常强,而且这个方剂的寒热倾向也不是特别明显,猪苓和泽泻是偏于寒性的,猪苓和泽泻的量加到一块相对也比较大,白术和桂枝是偏于温性的,茯苓是中性的,就是说它的寒热倾向不明显,猪苓在祛水的同时还有止渴的作用。这五味药组合到一块,恰好形成了对应五苓散证的格局。值得一提的是桂枝这味药,它的作用主要的就是降气冲,它起到为了减少因为气上冲的趋势影响体液下行的作用。加上桂枝以后,凡是有轻微表证的反倒是顺便就能解除了。当然没有表证也要用桂枝,实际临床中五苓散证有表证的机会不是很多,常常都是为了解决水饮的问题。
在方后注解里有一个服用方法,这个散剂在服用时要求用白饮和服。白饮就是今天的米汤,就是熬米饭的稀汤。为什么要用这个来喝呢?这个方剂是直接服药粉,药粉相对地有刺激性,喝到嘴里不舒服,米汤黏糊糊的,就能减少这种刺激。有人用牛奶服这个散剂,其实也未尝不可,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在条文的最后,《宋本》里有“即猪苓散是”五个字,这五个字绝对是错误的。因为从内容说,这五个字不是原文里的,《宋本》这五个字也是以小号字排的,它本身是注解文字,《康平本》里没有。这应该是在《康平本》之后的某个时期加上的,但是加的毫无道理。因为猪苓散是《金匮要略》里的一个方剂,它和五苓散之间的药物组成不一样、主治也相差很远。
如果我们结合临床,有一个服散与服汤的区别问题。临床中很多医生都喜欢把它改成汤剂用。实际上大家看看它这个原方,原方要如果说是散剂的话,剂量完全没有必要是这样的,用“份”就可以。那么它为什么用了“十几铢”这样的计量办法?这个计量做散用、做汤剂是没有问题的,直接它这个剂量做汤剂就可以。现在用汤剂恐怕更多的考虑是什么?一个是散剂利润就比较低,它少啊,用药量非常少。古代加工不太方便,特别是没有粉碎机的情况下,这五味药如果做成散,那需要得有一段时间的体力劳动才能加工成药粉。之所以原文里要求用散,应该散剂的疗效比汤剂要好。这么多年好多医生都是把它变成汤剂来用,很少有报道说因为汤剂和散剂的区别影响了疗效。
可是确确实实也有这种情况。有一个朋友他就碰到过这种情况,他给他母亲开的五苓散汤剂,喝了以后疗效不好,甚至说没有疗效,而且还不舒服。后来改成散剂,喝了以后疗效很好。这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例子。他得出一个结论:凡是经方里要求用散服的都不要改成汤剂,服散剂的疗效更好。虽然这种结论有点太武断了,因为在临床中很多人都把它用汤剂疗效也没明显差别,但是也确实存在他这种情况,应该重视起来,理性地分析它。为什么有的人服了汤剂不如服散剂疗效好呢?像这样的人他肯定是胃里边停饮重,因为汤剂大部分都是水,胃这时候就对液体的东西有些抗拒的作用。五苓散它就有这么一个特点,严重了喝水就吐,但是吃了食物不吐。古人对这些东西已经总结得非常的细了,像胃吸收水的功能特别不好的这种人,用散剂疗效就比较好。恐怕这就是古人不惜费那么多的劲,把它做成散剂的原因所在。如果是一般的停饮,要是五苓散证,用汤剂也没有多大的问题,因为在实践中多少人都做过试验了。
五苓散这是一个常用的方剂,医案很多,这儿就捡些典型的在这儿说。有娘儿俩,儿子三岁多不到四岁,春节以前的时候出现上吐下泻,他母亲来看病的时候说的,没带孩子过来。后来我就用比较保守的办法,给了他一点理中汤,让他吃一次以后看效果给我打电话。她回去让孩子吃完了以后,说没有什么变化,而且拉肚子也不见轻。我让她赶紧回来拿药,换另外一种药。像这一类都是老病人了,比较熟了,一般新的病人要这样他会觉得你医术不好。我就又给了五苓散,就吃了一次上吐下泻结束了,后来又吃了两天就好了,到现在也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像有些小孩吐乳症、小儿腹泻这类的情况比较多,但是你也得细辨证,真要是里虚寒的理中汤证出现的腹泻,五苓散也治不了。这说的是儿子,再说母亲,就前两天她突然打电话说,这个腋下(其实就是胁部)胀、痛,吃饭食欲不好,再就是头晕。我给她的药就是小柴胡汤合上五苓散,因为方剂都是都现成的,小柴胡汤给了10克,五苓散10克,合在一块儿。她大概吃了一天,第二天就给我打电话说吃了以后觉得累、困,睡得特别的好。我说这个累是正常情况,应该有的情况,睡得深是好情况,最好能多抽点时间休息。她说食欲明显地改善,怕这样吃下去又得胖起来了!这就是药对症了。她前边吃了一段时间药,吃的是吴茱萸合上当归芍药散。因为她始终有水饮的问题,那个时候她有吴茱萸汤证,吃了一段时间以后她食欲也好了,慢慢都好了。她这段时间又有一点忙,实际上她身体里边的问题基本摆平了,她还有贫血,贫血、水饮、里虚寒证基本上都摆平了,但是水饮的问题又出来了,半表半里证又出来了,又开始不愿意吃饭,就给她这个方剂,比较对证,她到现在还在吃着,每天吃得很多。
这个方剂是个常用的方剂,方证也比较复杂一些,它本身是个水证嘛。统计到的医案是例,症状顺序是从出现次数最多的往出现次数最低的地方说:小便不利、呕吐、口渴、浮肿、发热、头痛、恶风、汗出、水入则吐、头目眩晕、少腹胀满、身重、下利,脐下动悸、吐涎沫、短气、咳嗽。
舌质:淡舌、红舌,舌体胖大,淡红舌,暗舌。
舌苔:白苔、白腻苔、白滑苔、薄黄苔、黄腻苔、苔白厚干。
脉象:浮数、沉细、细弱、弦滑、弦。按单脉像来统计,它表现为沉、弦、细、数、浮、滑。
应用五苓散方剂的现代疾病有:慢性肾炎、急性肾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炎水肿、早期肾功能不全、膀胱炎、晚期膀胱癌、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糖尿病、尿潴留、肾病综合症、淋病合并睾丸炎、阳痿、水疝、结扎后并发阴囊水肿、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水、肺水肿、三叉神经痛、美尼尔综合症、神经抑郁症、神经官能症之头晕、偏头痛、顽固性头痛、眩晕、脑积水、带状疱疹、荨麻疹、脱发、斑秃、多形性红斑、尿崩症、急性胃肠炎、慢性肝炎、脂肪肝、流行性腹泻、腹泻引起脱水,脱水症、经前期紧张综合症、行经浮肿、慢性盆腔炎、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羊水过多、卵巢囊肿、乳腺小叶增生、带下、行经泄泻、胎水肿满、妊娠小便不利、小儿吐乳症、百日咳、消化不良、幼儿腹泻、小儿呕吐、婴儿秋季腹泻、小儿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癔症、遗尿、青光眼、过敏性鼻炎、中耳炎、触发性耳聋、慢性轴性视神经炎、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中心性浆液型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自汗、盗汗、胰头癌压迫胆总管致梗阻性黄疸。
这儿有两个需要客观看待的原因,就是水证本身所造成的疾病就比较复杂,这是其一;另外一个,后世的医家用五苓散的时候喜欢加减,这个加减的因素也会造成它的疾病谱比较宽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