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泛嗜性细菌性传染病。在临床和病理学上,病猪以多发性浆膜炎,即多发性关节炎、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脑膜炎和伴发肺炎为特征。本病以30?60千克的仔猪和架子猪的易感性较强,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或仅见轻微的临床症状。
症状图
来源:赶猪网-看猪病-对症看病病原特征
副猪嗜血杆菌为多形态的病原体,一般呈短小杆状,也有呈球形、杆状、短链或丝状等,无鞭毛,不形成芽孢,多无荚膜,但新分离的强毒株则有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美蓝染色呈两极浓染,着色不均匀。
典型症状
急性型病猪的体温可达4℃,身体颤抖,呼吸困难,皮肤发甜,常伴发运动障碍,多于发病后的2?3天死亡,亚急性或慢性型病猪呼吸浅表,常呈犬卧姿势,喘息,四肢末端及耳尖多发蓝紫色;有的病猪发生关节炎,出现严重跛行症状。某些猪由于发生脑膜炎而表现肌肉震颤、麻痹和惊厥。当病菌经皮肤的创伤或血液侵及皮肤时,可引起局部皮肤发炎或坏死。病程迁延时病猪呼吸困难、消痩,皮肤发绀。●死于本病的猪,体表常有大面积的瘀血和瘀斑,特征性病变为全身性浆膜炎,即见有浆液性胸膜炎、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纤维素性心包炎、肠浆膜的渗出性气泡,其中以纤维素性心包炎和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的发生率最高。
诊断要点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特征性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或用病料涂片进行特殊染色后做细菌学检查。也可通过血清学试验(如间接血凝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和补体结合反应等)来确诊。
防治措施
治疗
猪群发病后应及时治疗,并对全群施行治疗。可用氨苄青霉素、青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四环素和磺胺二甲氧嘧啶、头孢类等药物,用药剂量要足,发病猪只采用口服或注射途径效果较好。需要注意的是副猪嗜血杆菌很多菌株对抗生素都存在耐药性,因此,进行治疗时应选用一些敏感的药物,目前头孢类(如头孢噻呋)的效果较好。
预防措施
(1)首先应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猪场兽医卫生消毒制度,避免或减少应激因素的发生,如防止饲养条件的突然改变和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2)当有应激发生时,可提前给猪群投给预防剂量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氟甲砜霉素)或磺胺类药物,可以起到预防本病发生的作用。
(3)新引进猪群时,应先隔离饲养,并维持约2~3个月的适应期,以使那些没有免疫接种但有感染条件饲养的猪群建立起保护性免疫力。
(4)有本病流行的猪场,可用副猪嗜血杆菌灭活疫苗实施疫苗免疫接种,这是预防本病发生的有效措施。最好用分离自本场的菌株制备灭活疫苗,以最大可能地保证疫苗毒株的血清型与流行毒株一致,以获得最佳的免疫保护效果。母源抗体对新生仔猪有被动免疫保护作用,这对防止本病的发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母猪接种疫苗后,可对4周龄以内的仔猪提供保护性免疫力。可用相同血清型的灭活疫苗对仔猪进行免疫接种。
鉴别诊断
在诊断本病时应与猪支原体性多发性浆膜炎-乂W炎、猪丹毒、猪链球菌病等相区别。猪支原体性多发性浆膜炎发病比较温和,高死亡率不高,常缺乏脑膜炎病变;慢性猪丹毒介发生多发性关节炎时还出现疣性心内膜炎和皮肤大块坏死,而没有胸膜炎、腹膜炎和脑膜炎病变。猪败血性链球菌病除见纤维素性胸膜炎、心包炎和化脓性脑脊髓膜炎外,还常伴发纤维素性脾被膜炎。
[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高庄主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