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年4月18日18:30—20:50
主讲人:柯召民助教:王军丽、潘洋
参与学习同学:彭国强、周粤文、张海连、刘岳松、姬长鹏、李春艳、余江、郭艳红、万梅、张毅、杨冬杰等52人。
一、授课内容纪要
1.五苓散医案续
尿崩症
王某,男,7岁,年7月12日就诊,患儿多饮多尿,医院检查尿比重为1.,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诊见神色、脉象无异常,唯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层薄薄不匀的精糊似的。因思此证可能是水饮内结,阻碍津液的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多尿只是多饮所致,属于诱导性,能使不渴少饮,尿量自会减少。因与五苓散方:
白术12克,茯苓9克,泽泻6克,桂枝6克,猪苓6克,水煎服,服2剂,7月14日其家人来说,症状见轻。又与原方2剂,痊愈。
今天再多讲一个五苓散的医案,是因为我遇到过一个类似症状的患者,那个小孩子是有一次感冒发烧去打抗生素,打完回来,就开始晚上睡觉尿床。我给她用过五苓散,也用过桂枝龙骨牡蛎汤,但是效果好像不好。
2.条辨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这一条承上条补述五苓散的脉证。
太阳病发汗后,表邪不尽,故见脉浮数。表邪随经入里,膀胱气化失司,下焦蓄水,津液不能上滋,故见心烦、口渴。“烦渴”亦有解为渴甚的。既为太阳膀胱蓄水,必见小便不利之主证。其治仍以五苓散发汗利小便。
3.条辨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这一条以对比鉴别的方法,论述膀胱蓄水与胃脘停水证治之不同。
“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汗后太阳之气被伤,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津液不能输布上承,故必见口渴、小便不利之证,治应以五苓散。若汗后胃阳被伤,胃失腐熟之权,以致水停中焦,因其无关下焦气化,故口不渴而小便自利,治应以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以安心下之悸。与“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所载证合参,可知有“心下悸”。临床推按此类病人的上腹部,可听到振水音。
茯苓甘草汤由茯苓、桂枝、生姜、甘草组成,与前述苓桂术甘汤仅白术一药之差,但其主治却有所不同。苓桂甘草汤证为水渍入胃,阻遏清阳不升,故以脘痞、厥而心下悸为主证;苓桂术甘汤证为心脾两虚,不能镇水于下,水气上冲,故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心悸为主证。本方用生姜意在温胃通阳以散水邪,用时应注意生姜剂量,一般以12g至15g为宜。由于胃脘停水不易速消,故可连续多服几剂,或与健脾方药交替服用,才可使疗效提高并得以巩固。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一两,炙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茯苓利水;桂枝通阳化气;甘草扶中调药;生姜健胃以散水饮,共成温胃化水之剂。用于治疗胃中停水,不烦不渴,小便正常,或兼有心下悸,或兼有四肢厥冷为宜。本方临床用于治疗胃液潴留之证,有一定疗效,病人常有胃脘胀满不适之感,推按其上腹部时,可以听到如囊裹水的声音。用本方时要重用生姜温胃化饮消水。但此证经过治疗缓解后,常常由于饮食失当,再次复发,再用本方加味治疗仍可有效。因此需要叮嘱病人,注意饮食调护,防止复发。
饮水疗法: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就是慢慢地给病人喝温水,以滋胃燥,使津液逐渐恢复,待到胃气调和后,就会不药而愈。因汗后津伤之余,胃气亦弱,所以切忌暴饮,尤忌暴饮冷水,以免导致胃中停饮。
4.茯苓甘草汤医案一
心悸眩晕
有一妇人,自心下至膈上动悸甚剧,有城郭震撼之势,于是眩晕不能起,夜则悸烦目不合,如此数年,更医而不愈,余最后诊治,谓病家曰,群医方案不一,今我姑置其病因,止投一神方,服之弗怠,可以收功起身。即用茯苓甘草汤加龙骨、梅花蛎与之,日渐见效,淹久之病,半年而痊愈,病家欣忭不已,夫非奇药异术,能起沉疴痛疾者,其惟汉以上之方药乎。
本案诸症皆因水停中焦而致,水停于胃中,胃阳被水寒所抑,阴来搏阳,故心下至膈上悸动不安;水停于中,清阳不升,则眩晕不能起,水邪上犯,阴乘阳位,阳不入于阴则悸烦目不合。陆氏处茯苓甘草汤以温阳化气,淡渗利水,加龙骨、牡蛎既可镇悸除烦,又兼散结以利于行水。
5.茯苓甘草汤医案二
痫证
东洞家配剂钞云:几右门卫,年五十,自七年前,患所谓痫证,月四五发,发则颠倒不知人事,与茯苓甘草汤,应钟及紫圆。(《伤寒论今释》卷二)
医案解要:痫一证多因惊恐或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伤及肝脾肾三经,使风痰随气上逆所致。其发作时,治疗多采用豁痰宣窍,息风定痛法。本案陆氏选用治水停中焦的茯苓甘草汤取效,是诊断治疗痫证的又一法门,其因机证治均有突破,对后世临床治疗本证很有指导意义,且给运用仲景辨证论治之法开阔了思路。
6.茯苓甘草汤医案三(刘渡舟)
心下悸
阎某,男,26岁。心下跳动不安,三五日必发生一次腹泻,泻则悸轻。然不数日,证又复初。脉弦,而小便尚可。舌苔白滑。辨为胃中停饮,饮与气相搏之证。若胃中水饮下趋于肠间,则大便作泻而胃饮则减,证候随之而轻。然巢穴犹在,去而旋生,则又悸动不安。为疏:茯苓24克,生姜24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服药十余剂,逐渐而安。
心下指的是胃脘部。本案心下悸之原因是由于胃中水饮内停。治疗应温胃散水。水饮一去,心下悸得除。本方为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生姜。前者重在神,后者重在散。因水邪内停于胃,并非下焦阳气式微之可比,所以在苓桂的基础上,又加生姜之辛健胃散水。方中生姜剂量宜大,病重者亦可改用生姜汁冲服。
7.茯苓甘草汤医案四(刘渡舟)
头痛
邓某,男,45岁。患有高血压病史。近日来头痛剧烈,心悸、恶心、欲吐,严重时伴头身汗出湿冷。舌苔白滑,脉弦缓无力。胃中水饮上凌,瘀阻血脉之象。茯苓30克,桂枝10克,生姜15克,炙甘草6克,牛膝10克,红花6克,茜草6克,半夏15克,陈皮10克,1剂。药后血压下降,头痛止而诸证消退。
茯苓甘草汤是由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生姜而成,所以又被称为“苓桂姜甘汤”。张仲景用本方治疗水饮停留于胃中,阻碍气机,郁遏清阳所致的“厥而心下悸”。生姜有很好的和胃散饮的作用,所以常被用来治疗饮气在胃所引起的各种病症。
导致水饮停留胃中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胃阳不足,不能行散水气而致饮停,这是内因;二是短时间内多饮暴饮,使得外来之水聚于胃中而不化,这是外因。虽然内外可以相因为病,但外来之饮往往是引发疾病的主要来源。为了防止外来之饮的损伤,《伤寒论》中曾指出:“渴欲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如若不然,因渴而暴饮,就会导致胃中停水的病变。所以,《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指出:“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水饮停于胃中,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就是“心下悸”,此外,水饮邪气上冒清阳,还可出现头晕头痛,胸闷短气等证,也应引起临床家的注意。
8.条辨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这一条论述太阳蓄水而致“水逆”的证治。
太阳中风,寒热、头痛,六七日表不解,邪气随经入腑,以致经腑俱病,故称“有表里证”。口渴能饮,饮不解渴,即所谓消渴,是太阳蓄水见证之一。若口渴能饮,水入则吐,吐后仍渴,再饮再吐,则称为“水逆”。水逆即水邪上逆作吐之意。其临床表现特点是饮水即吐,进食却不吐,一般吐水而不吐食。病因非痰、非火、非食、非郁、非寒,而是由水邪上逆所致,故以“水逆”命名。由于此证为水蓄膀胱,气化不行,所以在渴饮的同时必见小便不利一证。此证水遏于下而气化不利,上迫于胃而胃气不降,故见吐水;津不上承,故口渴不止,从而形成再饮再吐,而渴仍不解之证。吐水而饮不解,我们简称之为“水吐”。治疗用五苓散解表利水,俾小便利,则气化行,津液通达,胃气因和,而口渴自止,水逆自愈。
这一条提示我们:水性润下,火性炎上,是事物的普遍性。但是,当膀胱蓄水,小便不利,下窍不通之时,水邪也可犯于上而发生种种上逆的病证,是事物的特殊性。水邪上逆,不但可形成水逆证,若影响肺气下降,也可见胸闷而喘;影响头目清阳之气不利,还可见眩晕。证候虽异,原因却同。《金匮要略》用五苓散所治之癫眩,就是水邪上逆,冒蔽清阳所致。
医院和药房不备五苓散,所以现代临床医生们常常将其改为汤剂,使用汤剂必须加甘草。本方主要辨证用于以下病证的治疗:一是用于外感病病程中,由于细菌或病毒毒素的刺激,导致肾功能的障碍,症状表现为尿少、口渴、少腹不适者,也常常见到呕吐或吐水等水逆证。二是用于泌尿系统疾病,如急性肾炎,肾性高血压,垂体性尿崩证,遗尿,输尿管结石,早期肾功能不全,肾盂肾炎,神经性尿频等属气化不利见有小便少、口渴欲饮者。三是用于生殖系统疾病,如睾丸鞘膜积液,绝育结扎术后并发阴囊血肿,卵巢囊肿,乳腺小叶增生,闭经,带下等见有本方证或属于本方病证机者。四是用于治疗脑积水,顽固性偏头痛,辨证属水邪阻滞者。五是用于五官科疾病,如治疗中耳炎,耳聋,青光眼,过敏性鼻炎,假性近视,中心性视网膜炎等,辨证属水邪上扰清窍者。六是用于心血管疾病,用本方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椒目、石菖蒲、牛膝治疗心包积液有效,如用本方合生脉散加葶苈子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满意。七是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有用本方加黄连、车前草治疗百日咳;用本方加商陆、党参、赤芍与抗结核药同用,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可使胸水迅速消退。在治疗其他疾病方面,有用本方加半夏治疗妊娠后饮食入口即吐者,有加减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肠型感冒、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肝硬化腹水者,都有一定效果。
五苓散有个变方,加甘草和人参,称为春泽汤,可治疗膀胱咳,这个症状就是人在咳嗽时控制不住地小便。
9.条辨75: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这一条论述重发汗以致心肾阳虚的证候。
“病人叉手自冒心”,以双手护持于心前区,提示有心悸一证。心悸有虚、实之异,实证者必自护而拒按,虚证者则喜按而使悸动减缓。医生让病人咳嗽,若病人毫无反应,说明病人“两耳聋无闻”。因两耳聋无闻发生于重发汗之后,汗出太多。伤及心阳,则心悸而“叉手自冒心”;伤及肾气,肾开窍于耳,则“必两耳聋无闻”。“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发汗以后,正气尚虚,过多饮水或饮冷则伤肺,所以会喘。
“以水灌之”,“灌”当“洗”讲,就是洗澡。包括两层意思:一指人的日常活动,人有了病以后,尤其是发了汗以后,觉得浑身黏腻不爽,就以水洗澡。二是汉朝有一种水疗法,属于物理疗法。后面条文“病在阳,应以汗解之”,病在阳就是病在太阳,应当用汗法,“反以冷水潠之”,反而用冷水往身上喷洒,降低体温,就是典型的水疗法。如果以水灌之,就容易伤肺气,“形寒饮冷则伤肺”。
“以水灌之,亦喘”是形寒,形寒就会毛窍不通而肺气不利,肺经不通而肺气不利。肺气不利而生喘。因此,我们就理解为什么发汗后饮水要“少少与饮之”,这是有预防意义的。
二、课后问答与交流
1.新乡线下学习小组简介
艳红:我们昨天(周六)开启了第一次线下学习,由于没有太多经验,我们就先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