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性筋膜炎常被称为“食肉虫”,是一种广泛而迅速的皮下组织和筋膜坏死为特征的软组织感染,可在短时间内致患者死亡。本病是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以化脓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主要局限于筋膜,具有进展迅速、脓毒症发生率高等特点。文献报道该病的死亡率在6%-73%之间,一旦发生脓毒症,死亡风险将大幅升高。但多数可经多次及时手术切开清除坏死组织、创面冲洗换药及抗休克、抗感染,加强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后治愈。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早期常以皮肤局部的红、肿、热、痛为体征,容易误诊为一般感染,导致病程迁延。创面既可在一个部位潜行性不断扩大,也可在一个肢体上沿长轴跳跃性发展,形成多个创面,而创面之间的皮肤外观基本完好。创面中大多无明显脓性分泌物,而以组织坏死变性为主。全身可表现为:多数坏死性筋膜炎患者伴糖尿病;体温可正常,少数体温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可出现发热,经应用抗生素后体温可逐渐降至正常。常伴食欲减退,贫血,化验结果常提示血红蛋白浓度减低,蛋白水平低下等。但多种临床表现均无特异性。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因其早期识别率低下,导致治疗不及时、不规范、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一旦发生,治愈率仅50%,截肢风险达25%,死亡率25%。临床上如怀疑有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可能,应及时施行病灶局部切开,见到坏死筋膜组织以及洗肉水样渗液多可确诊。CT平扫及MR检查可明确病灶范围。系统病史采集、细致体格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坏死性筋膜炎。
对于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患者,早期外科清创至关重要。1、清创要早:早期的外科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坏死性筋膜炎患者的预后;2、清创要彻底:所有的坏死性筋膜组织、无血运的皮肤组织以及肌间筋膜组织都应在首次手术时彻底清除,尚有血运皮肤和肌肉组织尽量保留。3、伤口负压辅助愈合治疗有助于局限感染,有助于充分引流,进而减少脓毒症发生率,减低致残率及死亡率。
创面处理干净后即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修复创面!
关于手术安全,需注意:
有些患者入院时已经合并感染性休克、重度贫血、以及低蛋白血症、此时应首先将患者全身状况调整到允许的手术耐受范围,不可贸然施行手术。
感染扩散
手术清创有引起感染扩散风险。
出血风险
对于清创后创面面积大,或凝血功能异常者,可考虑暂时止血材料包扎,24小时以后再行负压吸引治疗,否则有可能引起术后大出血。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