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炎案
患者王xx,男,75岁,南江镇阜丰村人。年4月1日初诊。
患者自述,左侧胸部疼痛20多天,曾住院治疗,医院诊断为“胸膜炎”,经治疗后,咳嗽已,胸痛不减。现胸胁骨内痛,口苦,盗汗,大便已5天未解,背胀,脉沉细弦,舌质淡,苔白腻。
诊为:厥阴阳明合病
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小陷胸汤加生石膏
药用:柴胡25g,黄芩10g,桂枝10g,花粉12g,生牡蛎12g,干姜6g,炙甘草6g,瓜壳30g,瓜仁20g,半夏10g,黄连5g,生石膏45g。5付。
年4月6日二诊:服上方二付则盗汗已,大便通,药后口苦已。现左胸胁痛,头晕,疲乏,动则气喘,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
诊为:少阳太阴合病
方用:小柴胡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
药用:柴胡15g,黄芩10g,白参10g,半夏20g,大枣10g,降香10g,桔梗10g,茯苓10g,桂枝10g,白术10g,桃仁10g,苡米20g,瓜壳20g,薤白20g,炙甘草6g,元胡10g,大枣10g,生姜10g,6付。
年4月12日三诊:胸胁痛减,双腹股沟痛,头晕,疲乏,动则气喘,饮食可,大便正常,夜尿2次,口中和,脉沉细,苔薄白。
诊为:厥阴夹饮
方用:柴胡桂枝干姜合当归芍药散加味
药用:柴胡15g,黄芩10g,生牡蛎20g,干姜6g,花粉12g,炙甘草6g,桃仁10g,当归10g,川芎6g,白芍10g,泽泻10g,茯苓10g,苍术10g,降香10g,元胡10g。5付。
年4月17日四诊:动则气喘已,胸胁痛减,夜间卧下时痛,局部压痛,头晕,前额闷,口中和,夜尿2次,大便日2次,质软,神疲乏力,饮食正常,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腻。
诊为:太阴病
方用:六君子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味
药用:党参10g,苍术18g,茯苓30g,陈皮30g,半夏30g,瓜壳10g,桃仁10g,败酱草10g,芥子1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30g,泽泻10g,白参10g,苡米20g,桔梗10g,炙甘草6g。6付。
年4月24日五诊:胸胁痛进一步改善,按压痛,侧卧位痛,头晕,气短,动则气喘减,活动加重。目眩,神疲乏力,口中和,饮食好,夜尿1-2次,大便正常,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
诊为:少阳太阴合病
方用:小柴胡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
药用:柴胡15g,黄芩10g,半夏20g,白参10g,桂枝10g,苍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苡米20g,败酱草20g,瓜壳20g,芥子10g,大枣10g,生姜10g。7付。
年5月5日六诊:胸胁痛减,白天基本不痛,晚上刚卧下时痛,卧下后则不痛,胃脘部表皮有痛感,头晕,目眩,气短,行走米后则呼吸困难,神疲乏力,坐位时腰痛、左腹股沟疝气痛,夜尿1-2次,大便正常,口中和,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
诊为:厥阴太阴合病
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八味丸加味
药用:炙黄芪20g,白参10g,白术10g,当归10g,升麻5g,陈皮5g,炙甘草6g,柴胡5g,熟地25g,淮山15g,枣皮15g,丹皮10g,泽泻10g,茯苓10g,附子3g,桂枝10g,桃仁10g,砂仁5g。
年5月10日七诊:身体进一步好转,六诊方再进5付。
分析:患者病程二十多天,首诊无明显的畏寒发热,故排除表证。主要表现为胸胁痛,口苦,为半表半里之证。盗汗,大便五天未解,但又无腹满、腹痛的阳明里实热证,苔白腻为阳明热。根据《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故诊为半表半里的阴证即厥阴病。综合分析诊为厥阴阳明合病,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小陷胸汤加生石膏,故取得好的疗效。第二诊以胸胁痛,头晕疲乏,气喘为主证,用小柴胡汤扶正祛邪,苓桂术甘汤温中化饮。第三诊出行夜尿2次,双腹股沟痛,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味,调和气血。第四诊时,病已入太阴,用六君子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味,化饮活血。第五诊续用小柴胡汤合苓桂术甘汤扶正祛邪,温中化饮。第六诊、七诊则主要在于扶助正气。
柴胡桂枝干姜汤载于《伤寒论》第条,按脏腑辨证解释,注家都认为是胆热脾寒证,这样临床使用适应证则较窄。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属厥阴病方证,用治于半表半里阴证,这就大大的扩大了它的适用范围。如口疮、痤疮、牙龈肿痛、慢性便秘、干燥综合征等等,值得临床医生细细体会。在《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书中这样认为:“条文中“胸胁满,(阳)微结”,胡希恕先生曾以“不但有胸胁苦满,而且有踞结于胸胁的水微结”作解,但最终以“不仅见胸胁满之半表半里症状,里亦微有所结”为解,即微结不是水结胸胁,而是指大便硬结。”所以临床中亦常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半表半里阴证的大便秘结。
推荐阅读:
项背肩痛及腹泻案
咳喘案
温经汤临床应用心得